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罗长裿和清末西藏的乱局(一) -- 王树

共:💬503 🌺21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五十六 驻藏各军官之结局(三)

谢国梁回到北京后,曾建议袁世凯惩办陆军,在钟颖一案中也出来做过证,当然是对钟颖不利的证。钟颖曾在呈文中提及谢国梁“叛汉降番”,谢国梁为了给自己辩白,也得把钟颖说成非正义的一方。更不用说谢和联豫的渊源颇深,是联豫一手提拔起来的,和联豫站在一起毫不奇怪。

谢国梁1908年入藏,是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生(联豫是浙江人)的身份被联豫调入的。入藏后任土兵(藏人)营教练官,和管带徐方诏不和,二人互相攻击。后联豫杀徐方诏,把谢国梁为管带,谢感激在心。征波密时,谢营跟随彭日升营行动,彭日升打下的地方最多,虽然谢的土兵多是做打扫战场的工作,谢也因此有功。联豫的报功折里关于谢国梁的部分是:

嗣经派管带谢国梁带兵两队,急趋硕板多,适凤山督饬管带彭日升亦至,遂同由硕板多猛攻深入,东西夹击,始克分其逆势,直捣巢穴。……
步队管带通判职衔谢国梁请以通判分省补用,并加四品衔。

这是川军里除罗长裿外报请的最高职衔。

谢国梁回京后,先后在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的蒙藏委员会任专门委员,致力于回复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曾先后多次拟藏事条陈呈报中央,计有:

1916年11月29号,“谢国梁藏事条陈”;

1920年5月14号,“谢国梁规划西藏条陈”;

1920年至1921年,“藏事略述”;

1925年2月8号,“班禅被逼出走后规划西藏条陈”;

1929年9月11号,“谢国梁关于解决及研究藏事几点意见致阎锡山(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呈”。

这些条陈无一例外地强调规复西藏的重要性:西藏为西南诸省之屏障,地理位置险要,若为英国所笼络,则川滇甘新亦难巩固;西藏为中国领土,若失藏则五族去一,不符共和实际。此外,这些条陈还阐述了处理西藏事务的各种要素和方式。

当时国事多变,首脑更替频繁,或无暇顾及藏事。谢国梁自己曾说,政府三次拟派其入藏,但均未成行:

1. 民国六年(1917年),署理驻藏长官陆兴祺建议让谢国梁入藏开导达赖拥戴中央,呈文甫上,而政府一变,事遂终止;

2. 民国八年(1919年),朱绣(见3,外链出处)入藏之行完成后,因无结果,十年(1921年),外交部继续讨论解决,拟派曾彝进及谢国梁赴藏,因政局多变故未果;

3. 民国十三年(1924年),陆兴祺以谢国梁与达赖感情甚恰,密请政府派遣谢国梁赴藏,谢国梁遂来京具陈述自己的意见。八月经阁议通过,复因政变未果。

1918年,西藏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奉达赖之名,开始派设负有政治使命的驻京堪布,棍却仲尼(也称贡觉仲尼,擦绒达桑占堆之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1924年被达赖派到北京担任驻京堪布兼雍和宫主持。1929年5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外链出处,当时是一件大事,是国内各界、各族、各派以及国外各使节的一次大聚会。在此期间,谢国梁在北京会晤棍却仲尼,得知他愿意代表达赖南下参加奉安大典,籍表敬意。谢国梁遂致电蒙藏委员会,告知此事,蒙藏委员会电复谢国梁偕同棍却仲尼来京,后棍却仲尼因病,未能赶到。

谢国梁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再次进藏,虽屡屡受挫,但始终坚持,曾自谓:“国梁锋镝余生,报国有志,倘许毛遂脱颖,敢效终军请缨。”他进藏的机会终于在1930年来临。1930年,从内地入藏的,先后有刘曼卿[1]、棍却仲尼和谢国梁。

注[1]:刘曼卿(1905-1941),颇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女子,其父刘华轩做过联豫的秘书。川军被驱逐出藏时,全家也跟随出藏,避难大吉岭,那年刘曼卿九岁(虚岁),刘华轩在当地开了一家食品店营生。刘家在三年后返回北京,曼卿时年十二岁,始习汉语,改汉装。有此经历,通藏、汉文。1929年由中央派遣入藏,经康区的火线进入,1930年到达拉萨,受到了达赖喇嘛的接见。后曼卿将其旅途日记整理成《康藏轺征》一书。

点看全图

刘曼卿

这一年,尼泊尔和西藏因通商收税等事发生纠纷,在英印的唆使下,派兵入侵西藏。棍却仲尼正在拉萨,受达赖喇嘛之托,以个人的名义向“南京友人”谢国梁(时任蒙藏委员会专门委员)用明码发来急电,称:因藏尼居民发生小纠纷,尼泊尔于一月二十六日派兵九千人入藏,还将动员六万兵力,其王子拟坐镇帕里指挥,对西藏即将大举进攻而西藏也在准备迎战,祈向中央请示对付方针速复。

尼兵犯藏,实为英印唆使,其实这封电稿就是十三世达赖所拟,并故意由江孜经英人之手发出,意在使其通报尼方。此招果然奏效。南京政府当时派谢国梁入藏,谢国梁尚未进藏,尼方已经罢兵。

关键词(Tags): #罗长裿#谢国梁#刘曼卿#棍却仲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