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罗长裿和清末西藏的乱局(一) -- 王树

共:💬503 🌺21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刘曼卿《康藏轺征》(九)

九 学谈政事

八月末达泸定桥,距康定不出二日,有人传言某会将有不利于予之行动,随行者劝缓进,予不之顾,壮胆前进,于念七日抵炉城。相传打箭炉之得名,因诸葛武侯打箭于此故云,而征之史乘,蜀汉时代纯系南征而非西进,是否曾至康定,尚属疑问也。旧籍有以打箭炉为旧土司名者,实则此名之西康古音古义,今均无从稽考矣。

此地为西康之极东,川康之分界,三山夹抱,地势褊狭,急流两支贯其中,水砾相击,喧声腾吼不可终日。居民以汉人为多,汉人中又以川籍为多,境地毗连使然也。房屋建筑纯为内地旧式,遥望之殆不知已深入边境,河上架四木桥,一曰将军桥,其馀曰上中下桥,乃市中交通要道。

炉城既属川康藏交通之枢纽,复为青海甘肃商品所必经,形成全康政治经济之核心,历来治康最高长官俱坐镇此间,其重要可知矣。惜地偏东隅,不能瞻顾全局,偏安之势遂成,今日康人之批评陈遐龄者,可以概见,谓陈拥众数千,军民可供指挥者又若干,至少足以自守,乃藏兵进窥,遂失二十馀城,不谓非株守之过,使陈进驻巴塘,据康地中心,运南北两道如左右手,而后内自修养生息,育才辟地,康境尚如今之獉獉狉狉,吾不信也。

现刻驻康者最高机关为西康政务委员会,主席龙邦俊氏,为川军刘文辉所派遣,其次则某旅旅部,旅长马庶凡,所属相同,下焉者如财务统筹处,知事公署,团练局等,似觉规模已具也。学校有团务学校及两级小学校数所,办理略如内地,惟规模及组织法欠完备之处甚多,地势偏碍,不足责也。闻在前曾有师范讲习所,后因时期届满停闭,云有继续开办希望,未知今日已来苏否。

普通康人视知识为不甚需要,而亦不能谓为无文化,盖民间有极美妙之歌曲,喇嘛有极深玄之佛理,至于绘画塑像均精妙无伦,野蛮人不足以跻此也。以现代所谓教育,大之不足以治生养性,小之不足以娱耳悦目,勿谓边圉人民不需此贵族点缀物,内地亦骎骎焉病之矣。

康定附近产麦棉茶米药材等物,土地生产力亦大,惜种植不甚得法,每亩收获颇微,茶叶在前清有定制,系由四川专利,关隘设吏稽征之,有敢携茶树种子者罚有差,故康藏几无此类植物,然饮茶实为康藏人惟一之嗜好,几与吃饭相等,不可一日或无,彼等饮量之豪,殊属可惊,平均每日每人吸食十六七碗。

予曾以此事询陈先生,此物需要之钜,何以竟至如斯。据称康藏地居高原,乾燥而严寒,常饮此汁,既可解渴,复能增加体温,况其所饮,非徒清水煮叶,实和有奶油食盐,亦足充饥调胃,且食品类多青稞麦麵炒熟研末作糌粑,非用水乳搓之成块,不便入口,所饮数量虽多,若较之内地日恒喝汤啜羹饮茶食菓,其量不与之相乘除耶。予闻之不觉哑然。

陈先生又徐云,川茶因今日税收过高,运输不便,四斤之值(康人称为一甑),自一圆至三四圆不等,已较前突出数倍,康藏人惟有忍痛受之耳,且有时以川局之变化,交通梗滞,尽出高量代价,亦无处可市。予等遂戏算康藏两地每年消耗略七百二十万,以人口总数一千万人均摊之,人日费茶资二分,在内地或认为此渺小之数,康藏人则负担非轻也。

迩者英人欲攫此大批利权,竭力在印度培植大批茶树,连年转卖西藏者为数已巨,惟藏人积习成性,非川茶不欢,故英茶销行仍不甚条畅,但恐久而甘之,藏民之骨髓将为之吮吸殆尽,而川省多数茶商亦且为之坐毙,国人其犹不猛省乎。

-------------------

在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人发现印度阿萨姆一带可以种植茶树,之后就一直大力开发,形成一个个大种植园,精选良种,锐意革新。产量之大,使伦敦成为茶都。当时火车可以通到大吉岭,印茶到西藏只有数日路程,而川茶则往往要在崎岖山路上走几个月,成本大大高于印茶。但印茶较苦,藏民喜饮川茶,英人便经常派人到中国雅安学习烘焙技术,并在包装上模仿川茶出售。印茶倾销西藏,在清末已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历次谈判中的重点,有识者莫不重视。张荫棠、赵尔丰等先后主张对印茶征重税,减免川茶的课税,在藏区培植茶树,在四川办茶务讲习所,严禁作假(当时川茶商人喜在其中掺假)等,以期抵挡印茶的入侵。后来赵尔丰还把一些大茶商组织起来,成立了边茶公司和印茶抗衡,然而要抵挡印茶倾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行。鼎革后,康藏交界成为火线,川茶输入更难,输入量也更少,以至茶价贵至十倍。在清朝的高峰时期,销往康藏地区的川茶有1400余万斤,到了解放前,这个数字变成了300余万斤,这几十年,西南无数茶号倒闭。

--------------

王树:刘曼卿《康藏轺征》(十、十一)

关键词(Tags): #康藏轺征#刘曼卿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