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区分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和吴敬琏们误导的改革 -- 思想的行者

共:💬43 🌺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摸论,猫论---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

江泽民将邓小平尊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个人认为其实并不确切,邓小平在改革的历程中起到的作用最为重大,但是他并不是总设计师

我认为邓小平在改革中 的作用是当党内对某某措施产生争论的时候,邓小平果断的拍板,坚定的支持一方。

比如对农村联产承包的支持--联产承包是安徽农民的创造,并不是邓小平发明的,但是当党内对联产承包的正确与否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时,邓小平坚定的支持了主张联产承包的一方,因为邓的威望,也因为毛泽东时代人们生活的清苦和太多的政治斗争,使得邓小平的观点能够被人们所普遍的接受

再比如设立经济特区的主张--当广东地方官员提出设立“出口特区”的主张,邓小平马上的给以了支持,并提出名称就叫做“特区”如同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一样,邓小平把经济特区与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做比较,说明了他对这样的主张的重视

比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是首先由福建的企业家们所提出的,得到了肯定以后在全国推广。

个体户---小型私人经济单位(一般的不是企业)在中国的四处开花,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

以上所举的例子构成了中国改革的几个侧面

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为更加灵活的农村土地产权---经营权模式,这样的土地产权---经营权模式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化的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更重要的一点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农民没有必要像士兵一样每天去农田去干活,而是可以在经营好自己的土地的时候,外出做生意,打工,甚至开工厂--为以后中国的乡镇企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也为此后农民工的全国流动带来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和第三产业的繁荣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联产承包制度的优点绝不仅仅是解放了农业生产的生产力---实际上联产承包对农业产量的提高的贡献率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我曾经问过农村的长辈,他们回答说化肥,种子对产量的提高起的作用非常大---实际上很难分析出联产承包对农田产量提升到底产生了多少作用,中国是这样,国运好的时候,接连几个好事一起来,国运不好的天灾人祸也是一起来,当年的中国农村可以说是赶上了好的时运了,种子更好,化肥也更多了,制度又更灵活了,联产承包的主要作用就是激活了农村劳动力市场,这是这个制度所起到的更大的历史作用。

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了特区的进出口贸易,这也很重要,特别的是设立特区意味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有了更密切的接触---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会不会因此变色呢?邓小平果断的决策其实体现了他的自信。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启动了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的一系列的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前所述,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外国的康采恩相比,区别之一就是中国的企业是有自主权,而国外的康采恩中的企业是有自主权的。企业如果没有自主权就会导致企业失去对环境的主动应变能力,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大大降低,这是导致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的需求往往衔接不好的原因,企业也因此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由此开始对包括国家计委在内的各级计划经济体系内的机关的改革,把企业由计划经济轨道转入到市场经济轨道中,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改革,企业才能真正的变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法人,而不是计委掌控着的木偶。

个体户这样的新生事物其实体现了人民对自主创业的渴求,我在前面分析过了,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压抑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长期以来,类似于个体户这样的非公有经济是处于不合法状态的,这导致民众的投资热情的抑制,以及国民总供给的不足,从而导致了总就业的不足---特别是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就业的不足,就业的不足,导致大量的城市青年事业闲置在家,而不得不上乡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上乡下乡政策的终结随着政府对私营经济成分的解冻,就成为了回到城市的青年的大好的机会,在当时的中国,第三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可以说第三产业例如餐饮业处于一个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不发达都是很困难的

个体户的春天是中国第三产业的春天,也是私人经济的春天

以上改革举措,邓小平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更多的是他以一个无产阶级的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 的身份,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他对国民经济的理解出发对新生事物给以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充分的肯定是很重要的,非常必需的,因为这些改革举措与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容,而中共是一个坚定的奉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邓小平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突围。

邓小平所提出的猫论摸论其实就是他用来进行意识形态突围的方法论

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个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为目的的学问,马克思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运动,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因此只要是解放生产力的举措,那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摸论---摸着石头过河,这表现出了邓小平的探索的决心和谨慎

摸论首先说明了需要过河---即传统的经济模式需要改变,在这一点上他是非常坚定的,而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则体现了他的谨慎,他意识到在改革的历程中有深水区,有漩涡,有风险,所以要摸着石头,避开这些风险。

邓小平对于改革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是充分重视的,他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与此同时,邓小平又认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既谨慎又大胆体现出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如同历史上的名将一样,既胆大包天,又心细如发。

十多年以后当苏联解体,进行休克疗法,人们生活一落千丈,而中国的改革却还在顺利推进的时候,两相对比,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改革远远的高于苏俄的改革

与苏俄的改革的彻底的完败相对比,中国的改革要更加谨慎得多,而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们则盲目冒进,结果陷入了改革的陷阱中,改革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有益成果,还让国家经济趋于崩溃,休克疗法区间,俄罗斯的物价上涨了几千倍,市场化改革完全的失败了

与朝鲜,古巴相比,中国经济又以一种崭新的模式亮相于世界,体现了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胆。

因此,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对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他不愧是继毛泽东之后的中华民族的又一伟大人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