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心理这点事--小学入学准备 -- 柚子

共:💬7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心理这点事--小学入学准备

小学前的孩子和幼儿园前的虽然同样面临的是分离和环境变化,但依然有所不同,幼儿园前的孩子面临的只是和家人父母短暂的分离,知道到时间会见到父母家人,但现在的小学前的大班孩子基本懂得这个时候是要去一个新环境,而且不一定能和自己幼儿园最好的朋友一起,加上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似懂非懂的按照大人提供的逻辑给人会分类(当然这套理论已经重新演绎成为他们自己的了),例如有的大人会在孩子面前炫耀的提到自己打算或者正在给自己的孩子运作到重点市立、省立小学,孩子势必会和好朋友之间约好一起上某某小学,但现实是这些重点名校就算你有钱有路也不一定百分百能上到,这时候大人要注意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这时候的友谊是以位置接近,喜欢的玩具相似这些物质为基础的,让他们明白即便不是在一个学校,他们依然能够见面,新环境还会有新的小朋友,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以名校作为比较的基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关键还是小朋友的自觉和良好学习习惯动机的培养,过度的强调物质外在条件,会让孩子潜意识忽视自己的力量和主动性,从而将自己的一些力所能及却做不好的事情归因到没有好的物质条件等等。

所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上小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他能掌握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虽然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期间已经让孩子参加许多培训班,说实在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被强迫”的,没有转化成内在自己需要,加上过度物质刺激,很多孩子会产生上小学也是为了考好分数,考好分数就能得到家长的物质奖励这些观念。

除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小学,还有就是要明确“责任”。哪些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比方上学前的书包,作业等准备,开始一个月家长可以辅助,但在上半学期前应该完成让孩子自己做,做不好,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哪些是父母的责任,家长会参加,课外活动的费用承担等等,哪些是家庭可以承担范围内的;哪些是要老师负责,比方上课纪律的培养这些; 三方面的责任清楚,按中国古话说才有个样子,才不至于到时候孩子担心家长应担心的问题;家长操心孩子应该操心的事情;老师或者家长把自己应该负责全部推给对方这种混乱的局面。孩子对于自己即将担负的学生角色才能够清楚。

说个题外话,周末我在一家快餐店遇到两对母子,两个母亲是同学,两个孩子一个上2年级,一个上5年级。同样是两个孩子去买餐,2年级的甲买了母亲要的,自己要的,端回来毫无差错;而5年级的乙端回来的少了一套餐,然后乙的母亲去把服务生教训了一顿,把少的套餐端回来。之后的谈话中,甲不插嘴,自己吃自己餐然后听音乐,只有大人问话 的时候才回答,而乙则频频插话,对话内容大致是他们刚刚参加的音乐演奏比赛,而乙的认为是组委会有黑幕,所以自己再努力也没有用等等;后来我发现乙的背包里有个二等奖奖杯。在征得两个母亲的同意基础下,和甲乙分别谈话,甲报小提琴班是自己喜欢,而且学习费是自己的零花钱负担部分;而乙则是为了得到奖励。辅导班,甲只有一个数学一个提琴,而乙一共是6个。学校老师和同学关系,甲是受欢迎的类型;而乙则是欺负别的同学,别的同学都怕他的类型。再和两个母亲谈话,发现甲的家庭教育属于父母共同担当,从幼儿园起基本上就是让孩子自立自理自己担负一定的责任;而乙的父亲基本上只提供经济,母亲完全物质奖励,加上乙的母亲本身属于外归因类型,所以乙基本上表现为“总理”总有道理,但实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落后同龄。

所以,小学教育的另外一点,是在逐步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自己处理学习的前提下,父母的共同辅助作用,这个辅助不是让你陪他一起做作业,帮他解题,而是辅助他自己学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老师课堂上教的他没有听会,那就自己问老师,问同学,自己学会预习和复习,自己安排时间。

课外辅导班也要是孩子自己喜欢,至少不讨厌的基础上,自己去上,甚至可以让他自己付出一定的学费,这样有付出的才会珍惜,要不很多孩子上辅导班纯粹变成应付,变成换个环境睡觉玩游戏,就偏离学习本来的目的了。

课外运动的安排也要家长一起,养成锻炼的习惯,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是很必要的。

总结一下,孩子学前的三个准备:学习的目的(为什么要上学);学生的角色;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Tags): #心理#小学#入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