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我记忆中的88前后(一) -- 忘情

共:💬472 🌺68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眼中的客观事实跟实际情况符合吗?

你们没有散伙宴,你们学校太抠门了,我们的散伙宴是学校安排的,学校出钱,各个系轮流在校内餐厅吃,系里老师也来,有的老师四年之内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既然你从来没有下过馆子,那你有什么资格反对我说的“他们没有大吃大喝”呢?

你们很穷,穷的都要把南昌跟老少边穷地区放一个水平上说事了,穷的都每天只有一块四伙食费、夜宵只能吃方便面了,穷的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了,别以为穷的学生我们没见过,倒是要问问你,穷的学生你见过吗?穷的到秋天了还只有一件破军装、没有毛衣的学生你见过吗?你家里是困难,可比你穷的学生的贫困程度比你厉害多了,你们家好歹每月还有固定收入,那些山区来的学生,人家可是每个学期开学就带了几十块钱来,还要用一学期呢,还是在上海,我也没见他们自怨自艾,生怕别人看不起,他们跟我们相处挺坦然的。

粮票问题,我进中学以后,每个月有7斤的粮票由学校发,粮米证上的定量是28斤,这样每月的定量就是35斤,跟大人一样。我每个月发的7斤粮票从来不上交,都跟农民工换成零花钱了,这是我们同学当中的普遍情况,读大学以后,寒暑假在家里吃,家里也没有发生缺粮票的情况。寒暑假的粮票都是放假回来发的,对放假在家有什么意义?再说了,上海粮票能在外地用吗?

粮票是94年取消的,我记得我家里多余下来的粮票在93年突击换了一批塑料脸盆之类的东西,而那时候换已经晚了,粮票贬值的厉害,价值只有几年前的1/2---1/3,但是有的换总比作废强,那些塑料脸盆之类的东西至今还没用完,还在我家老房子里堆着。

你理解?你理解的了吗?你的文字通篇不过是某些文件的翻版,与其说是你眼中的88,还不如改名叫《我学习〈50天的回顾与反思〉的心得体会》来的更合适一点,你说的那些东西20年前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对其中的疑问有很多,你了解吗?你不了解,你理解的了吗?

这就开始拉人头虚张声势了?你多此一举了,你背后有只大老虎在保护你,我不能把你怎么样的。

如果你身后没有那只老虎的话,对你的批驳就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吃喝问题了,也不会仅仅只有我等几个人反驳你了。

如果你有理,还在乎人多人少吗?敢情回帖你是选择性的看的啊?反对你的声音你一概不看的?

我确实该省省,这次一不小心浪费了一下,我身后没有老虎撑腰,前面还有个老虎瞪着我,我敢不省吗?

我发过主贴谈这个话题吗?这还不够省?这次河里有号召别发贴谈这个话题,可你还是发了,最该省省的应该是你吧?

你对贫困学生和上海人的评价不客观,是“你眼里的”偏见,“我眼里的”不是这样的,我眼里的“你眼里的”偏见是极端情况,少之又少,用8平方时期流行的官方语言来说,是“极少数极少数”。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

你这句话我知道, 但是没往心里去,因为我在身边没见到“忘了爹和娘”这样的情况。我就奇了怪了,咋这样的丑陋面总让你碰到了呢?

我见到的贫困学生,没有“死榨家里”和“傍”人的,有开拓财源的,比如那个南昌人,我提到的另外2个贫困学生是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确实是刚进学校时土,但第一个学期就开始“洋”了,因为秋天来临时没什么衣服,申请了特殊困难补助,买了御寒的衣被,买的衣服就是跟上海普通人穿的一样的那种夹克衫,买了件毛衣,买了个枕头还是海绵的,比别的同学用的都好,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没别的选择了。

贫困学生有榨铁路的,就是逃票,开学以后听他们讲逃票经历也是一大乐事,有个湖北同学比较惊心动魄,被乘警抓住,下一个停靠站赶了下去,他从后面再溜上来,开车以后又被发现,就给铐在了餐车里,如是者三,才回到学校。

但是他们都没忘了爹和娘,10几年前就把父母接到城里住了。

这些穷学生怕别人看不起,在吃穿用度方面反而比中等经济条件的学生出手阔,直接向富裕同学看齐。具体到你们上海,上海人挺势利眼的,出了上海市区,哪怕是别的城市来的也一律叫阿香。在这种环境下从贫困地区来的学生为了所谓的自尊,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太多了,不难理解。

我们那时候比阔绰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补助是一大经济来源,补助是要评议的,如果你“阔”了,某个同学一举报,你立马就没了补助,或补助减额。装穷倒是有的,有个上海同学,家里住的是洋房,80年代的洋房,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为了申请5元钱/月的补助,挖空心思说自己已经过继给了伯母,而他伯母的收入跟他一平均正好可以申请到5元/月的补助,被老师识破,他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不装穷了,经常带些巧克力等零食来吃,结果屡屡被我们共享,于是他就跟我们一样“穷”了。

在80年代的大学男生寝室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均贫富、分浮财是主流风气,“小包”这样的情况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包”出现,以致最后出现了马家爵,那是符合你的描述的,但是80年代不是这样。

你所说的上海人形象是极少数极少数,不具代表性。

8平方期间,上海选出来的领头的,很多都是上海人,大多数班级选举产生的班长也都是上海人,如果上海人都象你所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会选他们吗?

我们班的上海同学有优越感,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歧视外地人,跟我们玩的都挺好。上海同学的床位,一到周末往往成了外地同学老乡的住处。有一天晚上,我寝室一同学有两个中学同学从外地过来玩,要借住,两个上海同学二话不说把床位让了出来,自己回家住。至于“阿乡”,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乡下”更多的是个地理概念,而非歧视性的名词,因为上海毕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