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浴血凤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东亚(前言) -- 沉睡的天空
中日两国其实在19世纪中期都处于相同的闭关锁国的状态,不过两国间到是有交往,鸦片战争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压迫开国,之后开始洋务运动,而日本在1853年佩里黑船到来也被迫开国,之后就是推翻幕府,进行我们熟悉的明治维新了。
明治维新对日本来说,是近代一个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日本史上一个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治之前,日本其实处于一个封建割据状态下,地方的各藩(也就是类似我国春秋的诸侯,地方政权。)权力极大,随时可以挑战作为中央的幕府将军,作为中央的幕府只是名义上掌握着全国的权力,实际上对地方的权力是有限的,这样的状态使得他们只能专心内政,尤其是丰臣侵朝失败,德川上台。德川幕府的建立其实对各国来说都是好事,至少在这二百年,中日一直保持着和平状态,日本这样分散的地方割据,是很有利于周边各国的安全的。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各藩的分立是最有利的,而明治政府的建立,实行废藩置县的中央集权制度,绝对不是一个利好消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扶植幕府甚至后来的虾夷共和国,使其内部处于分裂状态。
当然,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洋务运动,国力正在恢复中,无暇顾及那东边的岛国,实际上就算国力恢复了,中国也没对日本做什么,而是在1870年签订《中日修好条约》,条约中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这条约说的确实很好,“永久安全”,事实上,清朝确实希望和日本永久安全,甚至想和日本联合,一起对付虎视眈眈的俄国。如写成《筹边九论》一书的姚文栋,便有此想法。
但是,这想法是好,联合自己的小兄弟日本,对付恶虎俄国,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小兄弟也是一匹狼,他确实要对付俄国,但是先要对付的是中国,只有消化了中国,才有日后的胜利。而目前的中国却象一匹马,前有虎,后有狼,对付哪个,真是一个大问题。
又是姚文栋,他原来要求联日抗俄,这是原来没到日本前,他本着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东亚国家,又在同一儒家文明之下才作出那样的判断,等1882年他出任驻扎东京使署随员,亲眼看得日本后,改变了看法,一方面坚持联日抗俄,一方面要求遏制日本扩张了。但是一个有独立思维又中央集权的日本会答应这样的事吗?帮中国打退俄国,自己一点好处也没。除非日本本身就在中国的控制之下,否则难以作到。
姚文栋在那时代可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了,但是其想法还是有其框框,又是那其他人便可想而知了,毕竟大清这幅员辽阔,又是礼仪之邦,何必对日本这样的小国斤斤计较呢,敌不犯我,我不犯人嘛。之后清政府对日本的一再退让,也是这种思想作怪。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已经不符合时代了,19世纪的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你不打他,他就来打你,那是一个强者生存,用枪炮做主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规则,原来的东亚朝贡规则已经打碎,新的规则还要等二战爆发才能建立,这个时代的规则只能是强者通吃,那是血淋淋的拼杀,中国士大夫的想法已经落伍了,他们最多也就是想到要提防而已,而不会想到防范于未然。相比之下,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荫的话虽然赤裸裸,但是实在的多: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鲜;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诸岛,甚至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思想不合于时代,这做事就难免慢人一拍,日本在1874年对台湾的入侵,1875年对朝鲜的入侵,清政府的反应实在软弱过分了些,虽然此时正面对沙俄的挑衅,不能两线作战,但是在战事占优国际舆论占优的情况下,却答应赔偿50万白银,确实匪夷所思。
日本入侵的借口是台湾土著杀害琉球船员,这台湾是我领土,这琉球是我属国,两地纠纷和日本何干。总理衙门之言:“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不过多了一句“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被抓住小辫子,说是台湾是化外之地,就来入侵,之后的赔款也是以抚恤之名出的。
当时的政府不知何种考虑如此做,战事占优,为了不扩大战事,不要日本付军费就好了,却反付出赔款,当真是银子多了没处花?这战争向来没道理可言,别说你这出兵的理由牵强之极,就算你再出师有名,输家就是输家。
是为了拉拢日本,当时清政府有一点很大的问题,便是迷信外交,试图以夷制夷,这估计指望着日本得了好处来卖命了,问题是,你聪明。别人也不笨啊,会为你这些银子卖命吗?反而会跟进一步,反正大清国有钱,打输了还拿到50万两,打赢了那拿到的就更多了。
这次态度的示弱,日本摸透了中国底牌,使日本侵略意识加剧,又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事,开始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这次条约实在是得不偿失。可以说,20年后的战败,在那时就注定了。
中国的软弱,使得日本加剧扩张,1879年将臣属中国的琉球变为日本的冲绳县,琉球向北京求援,北京只是派出大臣交涉而已,指望用嘴皮子把肉给要回来,清政府的思维确实跟不上时代了,要是你是东亚第一强国,犯我必诛,要是不答应就会派兵来,那还罢了,你现在软弱可欺,那还怕什么,何况日本外交官的嘴皮子也不是吃素的,外交的关系还是看实力和态度,实力软,说话没分量,实力强,态度软弱,别人就可以敷衍过去。失去琉球,也使得中国的信誉大打折扣,连属国都保护不了,那属国何必支持你?
之后下一个倒霉的自然是朝鲜,对于日本来说,琉球是一个钉子,已经拔掉了,朝鲜是进入大陆的跳板,非进入不可,但是也要试探着来,看看清政府的态度。
应该说,清政府在朝鲜的问题上比对琉球好些,对日本一直保持压力,甚至用北洋水师威慑之。总领朝鲜事务的袁世凯在任上也做得比较好。
只是,清政府只注意防备威慑而不注意进攻,李鸿章是海防论者,但是他的目的也只是防而已,中国国力优于日本,明治维新其实也不顺利,假如以琉球被占(或是其他,要找个借口不要太简单。)介入日本事务,不必灭之,扶植内部分裂,便可保证中国国内的和平。假如说之前70年代有新疆边患,80年代有中法战争,那80年代末,北洋水师建立,日本海军还未形成,朝鲜又在我控制之下,且日本还在朝鲜生事,正好乘机介入。而等到日本来打我们,就失去了先机。北洋水师后期得不到经费扩充是事实,但是难道要和日本军备竞赛不成?稍一懈怠,便有甲午之祸。
甲午一战,清政府还是其实游走于外交解决和武力解决的两边,一派迷信于各国介入,不战而胜,也不想想,没有实力外国何必介入,一派迷信于武力求胜,拒绝各国介入,盲目自信自己的实力。等到战败消息传来,又惊慌失措,其实日本战不能久,而此时其他各国也会介入,尤其是李鸿章被刺,各国舆论有利中国,要是在局部挫日军锐气,再使各国外交斡旋,并非不能挽回败局,至少不会赔款割地如此之多。
中日之战,武力外交都是一个大大的失败。
中国之败,败在分力,日本之胜,胜在合力,中国之败,败在举措失当,不知当今世界规则,不能防范于未然,灭敌于萌芽,对敌过于谦恭,不知示弱于狼,狼更进之。日本之胜,胜在深知弱肉强食之理,上下同心,一力进取,更胜在中国之大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室町全期基本上是开放的 沉睡的天空 字485 2004-08-31 05:30:00
沉睡兄对於美国无心日本是臆测还是有史料根据的? 梦晓半生 字206 2004-08-12 15:12:00
美国对日本无意是有缘故的 沉睡的天空 字1166 2004-08-13 11:16:40
短暂的中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下
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兴 1 老兵帅客 字1434 2004-08-15 07:15:42
同意 秦大路 字66 2004-08-23 15:59:18
谁叫他们“同治中兴”这样叫呢,镜花水月而已 沉睡的天空 字0 2004-08-15 10:50:15
战败的终结原因不得不说是清统治者的妥协性导致缺乏动员能力的缘故 沉舟 字2314 2004-08-11 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