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钱宁的《留学美国》对此有所披露

以下为原文摘引:

美国第一任驻中国大使伍德科克先生(Leonard Woodcock)当年作为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参加了那次中美会谈。1991年冬天,这位80多岁的老人曾向我清晰地回忆起当时双方谈判的情景。

他说,中国同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对美方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事前,美方是准备在会谈中向中方要求将互派留学生作为双方科技合作的一部分,但在这一点上,他们不抱太大的希望,原来只是作为谈判的“筹码”之一。美方没有料到中方会如此积极迅速地作出反应。在一天上午的会谈中,美方代表先发言,提出双方可以互派留学生。下午,中方代表发言,说,可以。并马上反过来问,你们能接纳多少人?

“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伍德科克先生回忆说,“大家都很兴奋。可那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个设想,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

美方代表立即在场下举行“紧急磋商”。来自美国航空、教育、农业、商业、卫生各界的代表团成员开始估计在各自领域里能够接纳多少中国学生。“紧急磋商”之后,美方代表又把问题提了回去:你们计划派出多少?

中方立即答复:500人怎么样?

原密歇根大学教授奥克森伯格教授(Michael Oksenberg)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伍德科克先生关于当时美国代表团对中国愿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颇感意外的说法。他当年作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顾问,也是美国科技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他还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时,有一次对我说起,在那次正式会谈前,他在宴会上和一位中国官员用中文交谈,曾试探性地询问有关互派留学生之事。那位中国官员明快他说:“我们同意。”他听懂了。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同事时,其他美国人却都表示不相信,让他再去问。于是,他又找到那位中国官员,问:“您刚才是不是说…”对方回答:“是呀!”

由以上引文可见当时的主政者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迫切心情。而选拔的留学生的质量,钱宁也作了介绍:

最早被派出国的留学生都是被“挑选”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公费生,绝大部分是访问学者,少部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许多访问学者来说,出国留学,如同是一项组织安排。为此,他们即使不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至少也得感谢命运的关照。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他们大多必须经过考场上的竞争。不少人之所以能被选中,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高考或研究生考试的成绩优异,特别是外语成绩好。

当时的主政者之所以如此急切的选拔优秀的青年学者出国留学,原因在1979年的第一次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决议中可以找到。这个决议说出了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校师资力量为主。”

由此可见,当时的主政者的打算,就是通过派遣留学生赴发达国家学习,学成后回国接老一代学者的班,从而跳过60到70年代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代人。

至于8×8绿卡导致这些人有多少留在了美国,河里在美国的人不少,你不妨问问他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