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温习帝国时代I代学历史 -- AleaJactaEst
帝国时代I里有个Choson,就是朝鲜,那么朝鲜与韩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神话传说,公元前2333年,上天之孙檀君创建国家,定国号为“朝鲜(Choson)”,史称“古朝鲜(ancient Choson)”,疆域包括现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和我国辽东、辽西部分地区。“朝鲜”二字源自古朝鲜人的自称,意为“光明之东方”。公元前7世纪,“朝鲜”二字已经见诸史籍。公元前194年,流亡古朝鲜的燕国人卫满发动政变,自立为王,但没有改变国号,史称“卫氏朝鲜(Weiman's Choson)”。公元前108年,古朝鲜国为汉武帝所灭。1392年,高丽(Koryo,后来英语中的“Korea”一词既来源于此,意为“山高水丽”)大将李成桂夺取王位。1393年7月,李成桂向宗主国明朝报改国号,并提出两个方案,供朝廷定夺。一个方案是“朝鲜”,取“朝日鲜明之国度”之意;另一个是“和宁”。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前一个称谓,从此“朝鲜”二字取代了沿用数百年之久的“高丽”,再次成为国号。李成桂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李氏朝鲜(Yi's Choson)”或“李朝(Yi dynasty)”。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1897年10月,李朝英宗李熙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Taehan Empire)”,简称“大韩国(Taehan)”或“韩国(Hanguk)”。“韩(Han)”这一称谓来源于古代居住于半岛南部的民族及其建立的“三韩”政权(后来于公元7世纪首次统一半岛的新罗[Silla]即为“三韩”之一的辰韩[Chinhan]一部所建)。不过李朝虽然宣布独立、更改国号,但实际已为日本人的势力所控制,其独立只是徒有虚名。1905年,日本在大韩帝国的京城设立统监府,1910年更将之直接纳入版图,使其成为了大日本帝国的“朝鲜地区”。
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后,当地的爱国志士纷纷组成政党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其组织名称有的冠以“韩国”,有的称为“朝鲜”,这两种称谓的混用一直延续到1945年年8月。
1945年,日本投降,美、苏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实施分割占领,从而将半岛及其人民人为地分为两半。1948年8月,半岛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Repulic of Korea,简写做“ROK”),简称“韩国(Taehan,也可写做“Hanguk”)”。同年9月,北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简写做“DPRK”),简称“朝鲜(Choson)”。南、北双方都坚持认为:唯有自己一方才是法定的国家,自己一方的政府使用有全境管辖权的惟一合法政府。从此,“朝鲜”和“韩国”这两个称谓也就具有了政治上的敏感性。为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南、北双方都发展出一套由国号组成的“系列称谓”:
对地理上的半岛,北方称作“朝鲜半岛”,南方称作“韩半岛”。
对半岛上处于“分治”状态的南、北两部分,北方称南方为“南朝鲜”,南方称北方为“北韩”。
对国家统一问题,北方称“朝鲜统一问题”,南方称“韩国统一问题”;在不冠以国号的情况下,双方都使用“祖国统一”、“民族统一”的提法。
从1945年开始,半岛北、南双方互不接触,互不承认对方存在,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接受对方的“国号”了。他们各自以上述的“系列称谓”来称呼对方,其他各方也都根据自己的倾向来使用这些称谓。例如中国在中韩建交之前一直使用“南朝鲜”这一名称来称呼韩国,而自诩为“自由世界”成员的台湾当局则始终将朝鲜叫做“北韩”。
1972年7月4日,半岛北、南双方发表《南北联合声明》,直到这时才互相承认了对方的实际存在,并以对方的国号全称称呼对方。1991年9月,朝鲜与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组织。而在当今的外交实践中,也有许多国家同时承认朝鲜和韩国为两个国家并与之建交。
但是,从朝鲜和韩国的根本立场来说,他们仍然坚持自己一方是整个半岛的惟一合法政府,北、南双方并存的局面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是一个国家两个政府,“三八线”只是军事分界线而非国界线。因此,“朝鲜”和“韩国”称谓在某些场合的不当使用仍然具有政治敏感性。例如,在有朝鲜和韩国代表同时参加的朝鲜学、韩国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其他代表在发言前有时就需要提前声明:“这里使用的称谓,仅是依照习惯,并无特定含义”,据说这似乎已成为这类会议的一个特色。至于涉及到外事场合,那就更是万万马虎不得了。
再玩帝国时代之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Hittite几乎是一无所知
赫梯古王国 Hittite 01d Kingdom(前17世纪~前14世纪初) 小亚细亚地区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始建。约公元前14世纪发展成赫梯帝国。首都先在库萨尔,后迁至哈图沙什。
公元前2000多年以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赫梯人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定居在阿那多利亚的哈图斯的周边地区,逐渐与土著居民哈梯人混合。公元前19世纪前后,此地成为亚述的商业殖民地。公元前20~前19世纪,小亚细亚逐渐形成库萨尔、涅萨、哈图沙什等城邦。公元前18世纪,库萨尔王皮哈那及其继承者安尼达向外扩张,征服邻近的城邦,迁都涅萨,结束亚述的殖民活动。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约前1680~前1656在位)获得库萨尔王位,号大王,库萨尔王,始建赫梯古王国。其子哈图西利斯一世统治期间(约前1650~前l620)迁都哈图沙什,征服西里西亚,其疆界达到地中海岸。穆尔西利斯一世(约前1620~前1590在位)继位后,与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喀西特人城邦哈纳结盟,约公元前1595年攻占并毁灭哈尔帕城,接着灭亡巴比伦第一王朝。穆尔西利斯一世死于宫廷阴谋。此后赫梯进入大动荡时代,篡夺王位事件不断发生,至泰利皮努斯(约前l530~前1510在位)即位时,赫梯版图缩小,仅限于安那托利亚中部一带。约公元前14世纪,国势渐盛,发展成赫梯帝国。后,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赫梯王国, 赫梯古王国的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金属冶炼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古王国是以哈图沙什为中心的城邦联盟。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王位继承须经贵族会议承认。国王将征服的土地分配给王子统治,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或被迁往他地,或留在原地成为赫梯的农业奴隶。一般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赫梯帝国 Hittite Empire(前14世纪初一前12世纪) 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由赫梯古王国发展、扩张而形成。都城为哈图沙什城。
赫梯帝国创立者图达里亚斯二世进攻并毁灭哈尔帕城,表明赫梯开始复兴。在世界上最早拥有铁制武器并利用战车和马的赫梯军战无不胜。约公元前1380年,苏皮卢利乌马斯一世嗣位。在完善都城哈图沙什的防御之后,发动对米坦尼的战争,收复伊苏瓦城,继而攻占其都城瓦苏卡尼,灭米坦尼王国。约公元前l370年,叙利亚中部部分地区归于赫梯版图。此后,苏皮卢利乌马斯一世南下,攻陷卡赫美士城,完成对叙利亚的征服。苏皮卢利乌马斯一世幼子穆尔西利斯二世即位后,东征西讨,在位28年,建立起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其继承者穆瓦塔利斯统治时期,埃及第19王朝塞提一世重新进入巴勒斯坦,并推进到奥伦特河畔卡迭石境内,与赫梯相对峙。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发生卡迭石之战(约前1300年前后),赫梯获胜,穆尔西利斯二世进至大马士革。哈图西利斯三世在位期间,亚述势力不断增强,赫梯与埃及开始接近。约公元前1283年,与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埃及承认赫梯对叙利亚的控制,双方的关系得到稳定。哈图西利斯三世统治期间,赫梯帝国相对安定和繁荣。他修建哈图沙什都城,整理复制国家档案,改革法律。其继承者图达里亚斯四世扩大改革范围,并对宗教制度作某些改进。哈图西利斯三世之后,赫梯衰落的迹象也日益明显,奴隶逃亡现象日趋严重,被征服地区居民的反抗也愈演愈烈。阿尔努万达三世再度远征叛变的阿扎瓦城邦。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入侵,导致帝国于前12世纪崩溃。残存的赫梯小城邦于公元前8世纪始被亚述所灭。
赫梯帝国奴隶制有较大的发展,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大量战俘奴隶流入赫梯,促进了大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普遍使用青铜犁、镰。大量开采银、铜、铅矿,已掌握铁的开采和使用,并以之供应其他文明世界。贸易发达。
赫梯帝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帝国。国王是统揽军事、行政、外交、司法、宗教等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太阳”成为国王的王衔。国王死后被尊奉为神。
喀西特王朝Kassite Dynasty(公元前16世纪初~约前1157年) 西亚两河流域古代王朝。公元前16世纪由喀西特人建立。又称加喜特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
喀西特人原居于札格罗斯山中部。公元前16世纪初占据巴比伦,建喀西特王朝。此时约当阿古姆二世时期。布尔纳布里亚什二世至卡什提里亚什四世期间(约前14世纪中~前13世纪后半),为其繁荣时期,与埃及新王国、赫梯帝国、亚述同为并立的大国。公元前13世纪后半期,亚述人和埃兰人入侵。约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恩利尔纳丁?阿基被埃兰人拐走,喀西特王朝灭亡。
喀西特人在入主两河流域后,将侵占的土地分配给本族的朝臣、贵族和官吏,形成大地产私有主。其政治体制基本上是贵族政治,后期地方贵族势力日趋强大,王权削弱。喀西特人恢复了两河流域的秩序、和平和统一,特别是在其统治的中后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巴比伦、尼普尔、西巴尔等城市经济相当繁荣。人们在两河流域推广用于牵引的马和战车,并在建筑物上以砖刻浮雕代替石雕。这一风格为以后的新巴比伦王国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继承。
喀西特人全面接受两河流域固有的文化、宗教和阿卡德语言文字,迅速塞姆化。其国王重建和修饰尼普尔、拉尔沙、乌尔、乌鲁克等地的神庙。这一时期的重要遗物“界碑”,实际是国王所授地产的凭证。史称此时为界碑时代,即得名于此。界碑的右面或上部刻神像或神的象征,加以圆盘象征太阳神沙马什,以月牙象征月神欣,以锄头象征马尔杜克等;左面或下部的铭文多为王授土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