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消失的军队——记南黎巴嫩军(上) -- 魔法の裂痕
好,本文的主角已经华丽登场了啦,就是上文提到的哈达德少校所率领的基督教民兵。
至于这只武装,要追溯到黎巴嫩内战期间。黎巴嫩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但原住民是阿拉伯人,1943年独立前夕,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各教派即在此基础上达成分配国家领导职务与议会席位的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人士担任,军队参谋长则由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人士担任,在议会99个席位中,基督教派占53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几十年。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其传统的活动更多的是面向地中海,既属伊斯兰世界,又与西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典型的边缘地带特色。由于处于东西方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它成为各种宗教的避难所,是一个教派林立的国家。70年代人口统计表明,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分为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分为马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政党和民兵武装,最多时曾有分属于两大教派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伊斯兰教派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居全国多数。他们对基督教派继续掌握军政大权日益不满,迫切要求重新分配国家权力。而基督教派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不肯做出让步,两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此外,在黎巴嫩还有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1970年 9月约旦当局镇压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事件发生后,巴勒斯坦游击队主力 1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并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因而黎巴嫩经常遭到以色列的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还支持伊斯兰教派的斗争。这些都引起基督教派统治当局的强烈不满。加之,美国、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经常插手黎巴嫩事务,从而增加了黎巴嫩局势的复杂性,促使全面内战的爆发。
1975年4月13日,基督教马龙派的长枪党民兵袭击了巴勒斯坦人乘坐的车辆,造成55人伤亡。这一事件成为内战的导火线。随即发生伊斯兰教派与基督教派民兵的激烈战斗。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但伊斯兰教派民兵在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和叙利亚暗中协助下,逐渐扭转了战局。1976年1月,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穆斯林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伊斯兰教派武装很快控制了黎 2/3的地区。同年 4月,叙利亚应黎巴嫩总统弗朗吉亚邀请,派军队8000人进入黎境,阻止伊斯兰教派武装的进攻。叙军的干预,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强烈反响。10月18日,黎巴嫩、叙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6方利雅得会议决定组成以叙利亚军队为主的阿拉伯威慑部队进驻黎巴嫩。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就在这期间,萨阿德·哈达德少校(1938-1984)便于1976年拉起一支基督教民兵武装,开始了自己的战争生涯。哈达德少校在内战时期成绩怎么样,魔法并不清楚,但整体来看,不是很理想,当长枪党民兵和阿拉伯人在贝鲁特东西区各占地势,勾心斗角的时候,哈达德少校则带领人马跑到了南部山区,当起了山大王,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日子。在这时期,以色列人就开始给哈达德少校提供武器和经费,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哈达德少校看样子不当黎奸不行了。
所以,当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时候,很轻松的穿过了哈达德少校的控制区,估计哈达德少校还带领手下唱着《十里送以军》,挥舞手绢,流着眼泪目送以军去打阿拉伯人。
万里长征人未还,眼看着以色列人贝卡谷地的漂亮空战,逼走巴解组织,进驻贝鲁特西区的一个个好消息传来,自己的事业即将达到顶峰,哈达德少校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1984年1月14日,哈达德少校死于癌症,权利转交到他的副手拉赫德少校手中了。
1985年6月,以色列政府宣布以在成立安全区的条件下撤军,以色列士兵将和南黎巴嫩军共同在“安全区”内巡逻。从此,南黎巴嫩军正式的出现在世界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