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此中风味胜鲈鱼 -- 雪个

共:💬76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此中风味胜鲈鱼

没有Grace的水平,只能文字干侃

中国人爱数数,又比较迷信,据说因为“四平八稳”这个成语而特别偏爱四和八这两个数。很多东西都凑成八大什么,四大什么。比方说鱼吧,也有四大美鱼:黄河鲤鱼、伊水鲂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今天就单讲这鲥鱼。

《养鱼经》说:“鲥鱼,广州谓之三黎鱼”。《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在网上查得的解释是:“每年春夏之交,桃红柳绿之时,鲥鱼便从海洋溯江而上,在淡水江湖产卵繁殖,然后回到大海,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 广州人管鲥鱼叫三黎或三来,也许因为鱼是农历三月依时而来吧。

郑板桥曾作诗云:“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从这诗句可以看出,他很讲究原料,却不太在意做法。这三月来的,乃是非常少有的头膘鲥鱼,可是他却将它与笋一起“烂煮”,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曹雪芹家长辈曹寅在扬州任巡盐御史时,也兼管贡献南味给康熙帝。他曾写过一首《鲥鱼》诗:“手揽千丝一笑空,夜潮曾识上鱼风。涔涔江雨熟梅子,黯黯春山啼郭公。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这诗后人多有误解。当时江南地区有夏三新的说法,就是樱桃、青梅和鲥鱼。而樱桃又名含桃,所以人多认为最后这句里的“含桃注颊红”说的是樱桃。其实不然,这里的“含桃注颊红”说的乃是三月头膘鲥鱼后再来的“夏三黎”的樱桃鲥鱼,虽不及头膘鲥鱼那么稀罕,但也是很珍贵的了。

鲥鱼有很多种做法,无论哪种做出来都是美味。有一点与其他鱼不同的是,无论哪种做法鲥鱼的鳞都不用去掉,连古人都知道鲥鱼味美在皮鳞之交。这是因为鲥鱼从大海回游入江,把一年觅食所得攒下来的肥脂都储存在鳞上,然后开始溯江而上。据说鲥鱼的鳞如果被网刮去一片,鱼儿就会死去。如此宝贵的鲥鱼鳞,自古以来便是美食家的最爱。

以前长江下游一带有钱人家娶新媳妇,婆婆都会用鲥鱼来考新媳妇的厨艺。当然大户人家的女儿也都不会笨到把鱼鳞去掉的地步。传说有一家的新媳妇端上来的鲥鱼确实没鳞,把公公婆婆气得直瞪眼。这新媳妇却嫣然一笑,又端出来一锅米饭。锅盖一揭开,满屋异香弥漫。原来蒸饭时她把鲥鱼鳞放到米上面,米饭吸取了鱼鳞中的油脂,味道是格外的香。这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竹筒饭。用新鲜竹筒盛米做出来的饭,那带着竹油的淡淡清香,穿越时空扑鼻而来,直熏得人眼泪汪汪。。。

鲥鱼在明清两代都是贡品。康熙二十二年,山东官员张能麟写了一道疏,请求停止进贡鲥鱼。鲥鱼产在扬子江,上岸即死。到京师二千多里路途,几千人换几千匹马日夜奔驰送到京城的也还是臭鱼。不仅劳民伤财,皇室也没尝到美味。康熙读后批了四个字:永免进贡。

《日用本草》说鲥鱼要这样做:“凡食,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宋代吴氏《中馈录》说的也差不多:“鲥鱼: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擂碎,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苏东坡就是这样享用鲥鱼的:“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香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但清朝才子袁枚却说:“鲥鱼贵在清字,保持真味”。以时人的观点来看,袁枚此说最得美食真髓。鲥鱼确以清蒸最为味美。有史为证:那个睡觉时脚还是头压着光武帝刘秀肚皮,导致第二天太史官上奏说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的严子陵,一直隐居在富春江垂钓。在拒绝刘秀请他入朝辅佐时用的理由之一,就是难舍清蒸鲥鱼美味。呵呵,魅力大吧?

下面抄一段跟这故事有关的介绍结束此文。清朝严懋功云:“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韩信、任?P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在全国10多处“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闻名于世。

关键词(Tags): #文化杂谈#鲥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