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代王威发】站在胡锦涛的高度谈新疆问题 -- 张七公子

共:💬49 🌺70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蒋介石退居台湾以后的经济建设(1)

蒋介石退居台湾以后的经济建设

时间:2009/09/23 出处:历史研究

作者:王作荣

无论蒋介石的出身如何,亦无论各方面对他的评价如何,而且我也知道他的许多缺点,但老总统在我的心目中,是民族英雄,始终受到我最高的崇敬。不是我这一代的大陆中国人,不会知道我们国家与人民受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侮辱与屠杀之惨,也不会知道其他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侵略与屠杀,使我们过的日子比亡国还不如。老总统一如我们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有强烈的爱国心与救国志愿。他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有能力实现他的志愿。

在老总统的领导之下,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与日本人血战八年,终于打败了日本,得到最后胜利,虽然胜得很惨,胜得日本人不服气,心中仍然看不起中国人;但无论如何,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人所给与我们的屈辱,外国人所强行加诸我们的不平等条约,外国人所侵夺的我们的土地,全部得以洗清、取消与恢复。也使得中国得以在国际上列名大国,成爲联合国的发起国家及五常任理事国之一,使我们梦寐以求的民族尊严得以恢复,真正地实现了民族主义。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广播:「我们要记得中国是第一个起来抵抗侵略的民族。这个打不倒的中国,在将来,不但对于东亚的和平与繁荣,并且对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都要担负相当的责任。」(摘自《傅安明先生纪念文集》)这是对久被帝国主义者,尤其是日本长久欺侮的中国,何等的讚扬与钦佩,而这个打不倒的中国正是老总统所领导的中国。这将使他在历史上永垂不朽。那些爲个人与政党的私怨而贬抑他的人,绝对无法剥去他的历史地位;这些贬抑他的个人与政党,实在无知到不足以了解老总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当然,我也知道老总统受到他的出身、教育、中国文化与传统,以及时代背景等限制,脱离不了旧式军人的专权作风,缺少对民主政治的了解,深受宗族家庭观念的束缚,以及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政府与国家;以致专制独裁,喜用同乡、亲戚及学生干部,不能广开贤路,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廉洁的行政及军事系统,造成军政两方面的贪污腐化。再加以一念之私,蓄意製造派系互斗,以便于控制;来台以后,更培养自己的儿子继位。在大陆时期,终于因此种种而失去人心,爲共产党所乘,失去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自己得之,自己失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无论对国家,对他个人,都是一个悲剧。

但另一方面,他不爱钱,自奉俭朴,折节读书,努力吸收新知,尊重专家意见。来台以后,更汲汲于行政革新及国家现代化,在历史上也不失爲一贤明之主,可惜残照馀晖,爲时己晚。但无论如何,他对台湾的贡献是巨大而永久的。他应是自郑成功开疆闢土以来,第二位对台湾贡献最大的人。郑成功当时率领大陆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军民,来到台湾,开疆闢土,建造此一遗民世界,子孙繁衍,移民不断,遂使台湾收入中国版图。老总统也率领两百万不愿接受中共统治的大陆军民,播迁来台,一方面捍卫台湾,免受中共侵占统治;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台湾,使台湾从一战后破败不堪、人民啼饥号寒的困境中,一变而爲富裕及逐渐现代化,成爲举世称讚的经济奇蹟。一个开疆,一个再造,其贡献同垂不朽。老总统对台湾的具体贡献有如下述:

一、儘管少数本省籍人士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与中国没有关係,这是他们的自由,无人敢说他们对或不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老总统领导中国人与日本血战八年,使得本省人由日本的三等国民、亡国奴的地位,变成了中华民国的一等国民,能自己当家作主,站在日本人面前可以抬头挺胸,不再有自卑感。这点作爲一个人的尊严来说,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场合是很重要的。

我所谓三等国民,係指日本人爲一等国民。日本政府特准皇民化的本省人爲二等国民,人数并不是很多,直到二次大战后期,日本人爲利用本省人力及资源从事作战,皇民化的人数才大量增加。其馀绝大多数本省人则爲三等国民。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三等国民不准与日本人同住一个地区,同上一所学校,同乘一节火车厢,上大学也有学系的限制,据说还不准吃蓬莱米与鲳鱼,日本公司可以任意徵收土地经营糖业,日本警察更是任意打人耳光,开口就駡清国奴、支那人。我就有个已故的同事王孝崑,因个性倔强,做点小生意,常挨日本警察的耳光,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这些都是典型的亡国奴待遇。所有这些行爲都是对本省人在人格上的羞辱,对稍有志节的人来说,比杀头还难过,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因此有志气的本省世家子弟当然受不了,纷纷回归大陆,如谢东闵、连震东诸位先生就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光复初期来台的外省人对待本省人也好不到哪裡去,诚然。但那是不同性质的对待,与日本人歧视羞辱本省人,不以平等地位对待完全不同。政府在大陆时代,党、政、军、情四种公务人员品质参差不齐,尤以党工与情治人员爲最,军队亦复如此,视一般无知百姓如土芥,尤其在较偏僻地区,对善良百姓更是生杀予夺,所谓下民易虐,爲所欲爲,百姓只有逆来顺受。但这是普遍性的,不分省区,没有等级。这些人来到台湾固然如此,在大陆各地区更是如此,其虐待百姓的程度远远超过对本省人的若干倍。换句话说,他们是普遍地欺压老百姓,不像日本人专门欺压台湾的三等国民,羞辱本省人的人格;当然还有韩国,是以韩国人迄今对日本人仍恨意未消,毫不假以颜色。而有一部分本省人却对日本人怀念不己,真不知道爲什麽民族性有如此大的差别。

也许有人会说,假如当年老总统不在开罗会议上索回台湾,则台湾就会像琉球一样,仍在日本人手中,日本人也一定会像对琉球人一样,给与一等国民待遇,既可过着进步国家人民的生活,也不怕中共来统一。是耶?非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假如台湾现仍由日本人统治,本省人必受到一等国民待遇,是日本国民,但不会变成日本人。在日本人心目中,日本人是优秀的大和民族,而本省人是低劣的支那种,在种族的优越感之下,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

写到这裡,正巧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五日《中央日报》副刊载了一则小消息,谈在日朝鲜人作家柳美里受到种族歧视一事,作者辜振台说:「在日本社会中,大多数老百姓仍然具有夸大妄想的心理,他们相信只有『纯日本人』,才会有成就,至于境内的少数民族则不值一顾。」依此类推,本省人归化爲日本人或仍受日本人统治,最多只是在日支那人而已,说不定还是在日清国奴哩。英国人对香港中国人及对整个中国人也是同一心态,看不起中国人。

总之,没有老总统率领中国人与日本血战八年,就没有资格出席开罗会议。没有出席开罗会议,台湾就不一定会归还中国,本省人也就没有今天的当家作主,不受任何人或任何种族的轻视与歧视了。

二、一九四九年大陆撤守,老总统率领两百万军民播迁来台,这两百万军民都是効忠老总统,信任老总统,自愿追随的。他们在老总统的领导之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对台湾作了如下重大的贡献:

㈠ 确保台湾的安全。两百万军民中,有六十万军人,成爲当时保卫台湾的长城。一九四九年十月金门古宁头之战,将来犯共军全部歼灭,以及数十万大军布防全台湾岛,日夜防守,阻止了共军进一步攻击台湾的计画,延迟到一九五○年六月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巡防台湾海峡,台湾始转危爲安。以后即以来台的军队爲基础,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协助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之下,训练成防卫台湾的国防劲旅。一直到今天,中共不能像对香港一样地取得台湾,这支劲旅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追源溯始,不能不归功于老总统。

要附带说明的,古宁头之战,我军伤亡亦重,几乎全部爲外省籍,他们有些未曾踏上台湾本土一步,即爲保卫台湾而战死,埋骨他乡。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及几十万外省籍军人佈防台湾,台湾早在一九四九或一九五○年初就爲中共所占领了,但是现在谁还记得他们的牺牲与贡献呢?

㈡ 带领一批技术官僚与技术人员全力从事台湾经济建设,打开台湾经济繁荣之路,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蹟。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湾正式光复,回归中国。当时的台湾经济,受到日本人战时的压榨,物资供应战争之用,人员抽调前线作战。再加上美军夜以继日地毯式的轰炸,所有稍具规模的工厂与生产设备、铁路、电力及大建筑物均被炸毁,而赖以维持农业生产的灌溉系统,亦因无人维护而荒圮,肥料极端缺乏,是以农工生产及电力交通几乎全部瘫痪,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大部分居民赖番薯充饥,美援麵粉袋则抢着拿回家做衣料。物资奇缺,物价飞涨,事实上经济已等于崩溃。一九四六年,即光复后的次年,米产量仅约九十万公吨,棉纱四百一十吨,肥料五千吨,发电量四亿七千万度。

即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老总统带来一批操守廉洁、现代知识丰富、忠爱国家人民、生活简朴的高级技术官僚及中、高级技术人员,建立有效率而廉洁的行政系统,及在公民营企业中从事实际经济建设,不仅使政治社会安定下来,并进一步从事有计画的建设。一部分运用政府及民间带来的黄金、美钞,一部分运用美援,先修复被美军炸毁的工厂及公共设施,如铁路、电力等,迅速恢复生产,再在此一基础上从事农工建设,很快就控制了通货膨胀,大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当时追随老总统来台的高级技术官僚,如叶公超、俞大维、尹仲容、蒋梦麟、严家淦、杨继曾、徐柏园等人及其大部分部属,无一不是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知识,中外文俱佳,雍容大度,而又爱国守分,操守廉洁,现在的官员与他们相比差得太远了。那时我追随他们之后,只听到他们如何忧国忧民,如何尽忠职守,开闢新出路,从未听说有卡位之争,更未听说官员一夕之宴,等于寻常百姓家一年之费的豪华生活。大战残破之后,日本人的物质建设全被摧毁,而且大军初败,能在短短几年之内,造成中兴之局,爲台湾建造经济奇蹟,爲居住在台湾的全体国人创造了富裕生活,永远脱离了贫穷,就是在这些人的领导之下完成的,而这些人都是追随老总统而来的。

至于老总统本人,在经济状况紧急时,经常召开财经会议,亲自主持,听取财经首长的报告,详细讨论问题,然后作决定。宵旰勤忧,令人感动,我们背后常戏称此种会议爲「御前会议」。

  

当时主持这些建设的,几乎全爲老总统带来的外省菁英,甚少本省人士参加,这当然不是排斥本省人,而是本省人当时缺乏这样的人才。即使是现在,要找这样品格、知识与气度的人才,仍有才难之歎。这是因爲日本人长期压制本省人,不培养奉省籍人才。据说台湾光复时,本省籍官员达到简任级的只有三位,又说只有一位,而做到一个乡镇长,或法院法官,已经是光耀祖宗几代了。连大学教授、企业中级主管及技术人员都绝大部分是日本人,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后,遗下真空,只好由外省人暂时填补。而国家领导人物之培养历练,需很长一段时间,故想要起用本省人士,亦一时无从着手。而由大陆返台的本省籍人士如黄国书、谢东闵、连震东、黄朝琴、吴三连、游弥坚等人,及原在台湾稍有地位的本省籍人士如蒋渭川、杨肇嘉、陈尚文等人,都曾得到政府重用。

㈢ 带来了一批民间企业家与大量资金,成爲发展台湾经济的主力。

有人说外省人是光着屁股来台湾的,这句话距离事实太远了。除了人尽皆知,政府曾将在大陆汇集的大量黄金、白银与外汇运来台湾外,追随老总统来台的两百万军民中,只有部分士兵们也许没带什麽钱来,其馀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一些储蓄来台,全家来台者,很可能带着全部的储蓄。以我家爲例,全家来台,便带有约一千五百美元的储蓄,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可惜不会运用,每月在衡阳街黑市卖一、二十美元补贴九口之家用,就这样贴光了。这些外省人带来的储蓄,很多都变成了建设台湾经济的大小投资。

大陆撤守时,大资本家分成几股应变。大部分留在大陆,结果都很惨。很少到国外。一部分到香港,成爲日后发展香港经济最主要的资金与企业人才来源,香港经济之有今日,这批人才与资金应居首功。美国《新闻週刊》曾有如下一段话:「当联合国于一九五一年宣布对中国大陆禁运时,作爲大陆通往外界大门的香港立即面临死亡,而香港的反应则是在无数由大陆逃往香港的上海工业家的领导之下,转变成爲一个製造业的中心,在以后的四十年中,这个殖民地开了将近十五万个工厂……。」(Special Commemorative Edition, Newsweek, May~July,1997)

同样情形也适用于台湾,撤退当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人才与资金随老总统来到台湾,而成爲当时台湾发展经济最主要民间资金与企业人才的来源。任何研究台湾经济或那一段时期台湾史的人士,都应该知道当时最主要的产业是棉纺织业。这些纺织业在一九五○年代供应台湾最缺乏的民生物资之一——布,也提供了大量的劳工就业机会。在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代,又变成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工业,直到一九八○年代由电子业取代第一位出口业爲止,但迄今仍是最重要的出口工业之一。

当时几家大纺织厂或公司,据我的记忆所及,有大秦、中国、雍兴、远东、台元、申一、六和、台北、工矿公司台北厂、台南等家。其中仅工矿公司台北厂爲接收日人之产业,设备小而陈旧,可能是本省企业经营的仅台南纺织厂,不过五千不到的破纱锭而已。其馀除中国係政府在大陆经营之厂迁来台湾外,全部爲大陆民间或银行在大陆投资迁来台湾之纺织厂。

这些厂除大秦、中国、雍兴、台北等厂以后因经营不善而次第关闭外,其他如远东、台元(裕隆集团)、六和(六和汽车集团)、申一等公司都以其盈馀转投资于其他产业,而成爲大财团,亦有由其内部分出之股东自行经营企业,而成爲大小财团者。当然,外省人当初来台之企业不仅限于棉纺织业,还有其他大小企业,只是纺织工业太重要,太凸显而已。所有这些大小企业,无论以后经营是成功或失败,都对当时及以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正如外省人在香港所作之贡献一样,殆属毫无疑问。

读者也许要问,那麽本省的企业呢?我要坦白地指出,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大企业都在日本人手中,中上层企业经理人才也都是日本人,本省所谓大财主,大都是大地主而已。日人所留下的工厂设备都被美军炸毁,日人离去也带走了技术与管理,留下一堆废铁,主要係由外省籍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来修复生产。那时属于本省籍有规模的企业,北有大同,南有唐荣,再加上几家煤矿与金矿公司而己。政府爲求平衡,对本省稍有规模的企业都刻意予以扶植。大同与唐荣都是受扶植最多的本省籍企业,当时对他们的融资以千万计,唐荣甚至以亿计,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唐荣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最后倒闭,欠台湾银行巨额资金无法清偿,乃改组成省营唐荣公司,苟延残喘至今日。

在老总统领导之下的政府,爲平衡外省与本省籍企业的发展,在当时既少本省籍企业人才,又缺少资金的情形下,乃将有利的新投资计画,配以银行资金及美援,规定由本省籍人士经营。

我还记得有两个着名的例子:

㈠ 台湾塑胶公司。这一生产PVC投资计画,係由工业委员会委员严演存所推动主持的,生产方法、部分资金来源、设备规模等等都设计妥当,要找一本省籍企业家出面经营。先找到南部何家被拒绝,改由王永庆先生经营,王先生以其经营天才,在经历一段艰苦日子后,终于成爲国际性的大企业,而王先生也成了台湾的经营之神。

㈡ 新竹玻璃厂。约在一九五一年前后,时任中央信託局局长的尹仲容先生爲美援物资到达基隆港口,仓库容纳不了,乃至基隆海关仓库亲自查看,发现仓库一隅堆满装箱机器,问管理人是何物,答以係大陆耀华玻璃厂向美所订购之製玻璃机器全套,装船运至中途,上海失守,乃在基隆卸货,堆放迄今,无人过问。时台湾因战争影响,公私房屋门窗均破损,而又无外汇进口玻璃,乃用纸煳,破布补,颱风来时则钉木板,故需玻璃十分迫切。尹仲容先生立即查询台湾有无製玻璃原料,经查新竹有,又查有无人知道製玻璃技术,经查温步颐原爲製玻璃之工程师。

于是设备、技术、原料、市场齐备,乃由中信局拨款两百万元筹设新竹玻璃厂,一切就绪。至于由何人经营,尹仲容先生坚持二点:一是民营,一是鑑于外省人经营的大企业太多,玻璃厂必须交由本省人经营。但因係新工业,遍觅不到本省企业界愿意投资,最后乃看中刚卸任建设厅长职务的陈尚文出任董事长。不料陈尚文坚拒。据传陈尚文躲在卧室牀上不接见来请他出任董事长的代表,最后係从牀上捉出来始应允的。结果新竹玻璃厂在当时是利润最高、待遇最好的企业,曾送巨额酬劳金给尹仲容先生,被拒收;尹先生逝世,又送巨额奠仪,亦被拒收。

我举出这两例,足以说明当时本省资金及企业人才两者皆缺乏的情形,新式大型企业绝大部分在外省人之手,哪裡是光着屁股来到台湾的?在政府刻意运用台银资金及美援之下,本省籍大企业乃逐渐发展起来。今日有名的本省籍财团如台塑、大同、和信、新光等等,无一不是在政府强力扶植保护之下成长繁荣起来的。而政府的这种决策在当时都是在御前会议下决定的。

我这样叙述当然不是轻视本省企业界的才能与努力,更不是轻视本省一般人民的勤俭与敬业所作的贡献。相反的,我是在默默旁观中,最能欣赏与佩服奉省籍同胞的冒险犯难与创新去旧的企业精神的人。我常思索本省籍同胞如何会有这种企业精神,我的答桉是一半由于血统;一半由于台湾的自然环境。所谓血统,是指他们的祖先都是从大陆移民过来的。这羣移民如果没有冒险犯难与创新去旧的企业精神,就不会远渡重洋到一座荒岛上求新生路,就会留在老家穷苦一辈子。

所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都有企业家所特有的天赋,以及勤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换句话说,他们及其子孙有这种血统。所谓自然环境,係指台湾的天然资源并不丰富,专就环境而言,台湾是美丽而贫乏。走出大门,所见不是高山,就是大海。要谋生,就得靠智力、靠努力、靠冒险、靠吃苦。总之,靠爱拚才会赢,也因此而养成了好斗的特性。我因爲致力于台湾经济发展的工作,对本省籍同胞这一方面性格的观察,少有人比我更深入。

但是所有了解一点西方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史及经济发展理论的人士,都会同意一个残破不堪的落后经济体,如果没有政府领导,如果没有外来的企业人才、技术与资金的输入,儘管有勤劳的劳工与富有企业精神的本上企业人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困境,创造新局。我希望在这一方面有学养而又态度公正持平的学者,对当年的经济发展作一深入研究。

「日据时代与光复后重要农工产品产量比较表」(本帖从略)说明了几个关键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步的情形,也最足以代表老总统领导台湾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一九四六年,是台湾光复的次年,仅凭农工生产与电力运输等统计数字,与日据时代最高产量相比,便可知道日本人交给我们的是一个如何破烂,实际上已经破产的经济。那时所有重要硬体设施可说全被美军炸毁,日人撤退后,管理与技术均呈真空,生产资金更是匮乏,甚至连果腹都难。即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开始台湾经济重建的。

一九四九年,距离光复已有四年,由于台湾本身既缺乏重建资金与管理技术人才,而中央政府又因内战自顾不暇,致台湾经济复甦进程缓慢,人民生活仍在穷困不堪中,恶性通货膨胀更日形恶化。这些也可从表列统计数字中看出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