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 -- 秋原

共:💬55 🌺502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

最近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的动静闹的很大,很多人给我发短信,讯问倒底该不该买这是股~

正好,我以前一直想专门撰写一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就借这机会一起兑现了吧。

股票这东西我不懂,也不玩。我仍然从我的行业角度去评述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分析他们商业运做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冯的电影和创作特色,褒贬兼有。

视字数多寡,本文分多连载。股民们可以在我这些文字里面寻找你们需要的蛛丝马迹~~

转载请注明作者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一)

2009年1月6日晚,在华谊兄弟为《非诚勿扰》召开的庆功会上,意气风发的冯小刚举起一张折成八页的红色条幅。这张纸幅上记录了一个以“3”开头的九位数,不仅宣示了该片内地票房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宣告冯小刚成为即吴宇森之后、第二个单片票房突破三亿元的电影导演;以及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累计内地票房成绩突破十亿元人民币的导演。而早在2004年年末,他就凭借《天下无贼》荣登亿元俱乐部,成为大陆五个亿元票房导演之一了(另外四人是张艺谋、陈凯歌、陆川、宁浩;这里不包括香港籍导演)。尽管没有任何官方权威机构和新闻媒体对这一成果给予认证、总结和评价,但从97年的《甲方乙方》以来实实在在的票房统计数字依然可以证明这一殊荣。如果说,距此五个月前主持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是大陆艺术成就最为卓著的“多元”导演的话,那么冯小刚足矣堪称内地商业价值最为可观的“多产”导演。

一个没有经过影视专业教育、以美工开始做起的“野”人,从剧组里的老戏油子成为今天中国电影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这个既成事实里面除了冯个人的成就以外,也是中国娱乐圈乃至文化圈里一个戏剧性的奇谈了……

在“我的电影观”第七章节的末尾,我就表示要专门撰文讲述一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并说这是我一个“蓄谋已久”的意图。起码在今年年初撰写分析电影档期和票房的“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系列文章当中,我就明确透露过这一想法了。不得不承认,之所以迟迟不动笔,我多少是出于对同业和同行的顾虑。

无论冯小刚个人还是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在自02年之后的最近七年中,于内地影视圈纵横捭阖,隳突四方,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在公司业绩和社会声誉两方面多有收获,俨然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新宠儿、民营公司的典范和领跑者。尽管多年来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可以用连篇累牍去形容,然而过去对他们的大部分“曝光”,几乎都出于娱乐宣传的目的,仍然停留在炒作的范畴之内。直到最近几个月,华谊兄弟在内地创业版申请上市计划的通过、招股书大白于公众目光之下后,结合透露出来的财务运营数字,对他们深入的介绍和分析才逐渐丰富起来,但这些报道在“娱乐”氛围的影响之下,又迅速偏象于对那些华丽的“明星股东”和他们各自持股量的反复比较当中了。

就如同时下正在全国公映的那部出自华谊兄弟的谍战大片一样,甭管是有意故弄玄虚还是确实神秘莫测,迷底总该被揭示。从本章开始,针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导演的话题就开始了。

“狗怂”冯小刚

关于冯小刚在影视界过去二十多年经历,各路媒体报道早已泛滥,在此我也不想多废口舌。再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在回顾时也没必要百分之百的全程照料,过分详实的介绍更会给人留下贫赘之感;只需找出在关键处的几个拐点,他就“活”了~

如今提到冯小刚的商业“贺岁”经历,大部分人会首推97年末上映的《甲方乙方》,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同年除夕夜、北京电视台播放的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了。这才是冯小刚第一个打着“贺岁”旗号的处女作,也是他以电视剧导演身份创作的最后一个作品。

“狗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北京土语,从词意上看,褒贬兼有。但就如罗金保嘴里吐出来的“嘎小子”一样,在特定的语言空间中,字面上的嗔怪掩饰不了语气里由衷的喜爱和偏护。我实在想不出哪个词能象“狗怂”这样适合形容冯小刚了,或许“杠头”能映出他身上那股子豪横,但仍不能恰如其分地体会出他那种爱谁谁的直肠子性情和豁出去的劲头吧。直到娱乐注意力高度分散的09年,在春晚仍然顽固地占据着秦岭—淮河以北几乎所有省份收视率派行榜第一的情况下,早在十二年前,就有这么一个人试图在除夕夜和CCTV叫板,敢放豪言而且敢落实,不得不说,这份“狗怂”的作风真是又冲又响,让人刮目~

照娱乐圈里的处世规则来说,这么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外表其貌不扬的人,在这个圈子里是很难混出什么名目来的。但一个人的成功得益于许多必然因素,比如上级的赏识、朋友的帮助、自身的努力等等;同时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发挥着作用,比如说机会、运气。

八十年代与王朔、郑晓龙等人的熟识和合作,让冯进入这个圈子,并在影视创作当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电视剧领域大展身手。九十年代初又能结识姜文、葛优、赵宝钢、刘震云、英达等人。到1997年,凭借自己多年的交往,冯在圈子里已经织出一张发达且可靠的人际网络。冯小刚在这个时候准备拍摄他的贺岁电影,此举有他一贯冲动用事的驱使,但这点发挥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外部环境和时机的成熟、以及条件的具备才是促使他下决定的关键因素。韩三平和张和平两位伯乐的支持更如万事具备下一股及时助力的东风。

可以说,良好的人缘在指引冯走向成功的路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外靠朋友”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级民间俗话,在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我说冯“狗怂”,其实也就明确他是个性情中人——做事即知道动脑筋,也经常犯易冲动的毛病,再加上他在公众面前一向有“敢言”的特色——后两点在过去经常被媒体利用,冯的许多次“放炮”式言论都是他被记者提问激将后的现场回应,继而又被大肆喧哗于娱乐圈的。

与媒体这种别有用心的炒作相反的是,冯小刚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却是一个待人非常客气随和的人,性格外相、好热闹、健谈,还有点爱诈呼事;对待那些他自认为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神情和用语不仅是诚恳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该奉承就奉承,但马屁拍的委婉,措辞颇有分寸,并不见得有什么阿谀的酸味;该直说就直说,话出口往往都是转折句势,“但”后面的高调肯定不仅主动给对方留了台阶,甚至会让人有名贬实褒之意。这让那些和他交往的人对不仅能容易接受他的为人和言行,而且在与他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身居高处的感觉。仅在冯早期的三部分贺岁电影中,就可以从那种京味调侃中感觉出他那种特有的语言编织能力和对人心理准确的揣度。

我不认为冯小刚的此举此言是一种“装腔作势”。相反,这是他心理活动、性格和为人处世原则的真实写照。冯是个比较张扬的人,他有内秀的一面,但本质上仍然是个大大咧咧的家伙,即不是那种重重心机、城府颇深的人,也不是那种擅长端着架子、习惯“装”的人。除了家庭生活对性格的影响这些原因之外,冯初进入影视文艺行时的地位是使他一向保持这种随和、谦恭态度的主要原因:

冯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门第与传承的圈子。这对于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来说,他自身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不利的地位上。他所依靠并借助过的朋友,在认识之初,各自的身份和位置大都明显高过他——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比如姜文和冯太太徐帆都是中戏表演系本科毕业生、话剧演员)、就是已经小有名气(比如已经展露头脚的葛优),或者早已名扬四海,更不要说韩三平这种权威人士了。冯的谦虚也好、客气也好,本身就是对自己定位做出的最合理判断。

野路子出身这个背景,也让冯遭到许多不平,尤其是行业内部某些人士对他的电影作品的责难、非议、排挤和某种形式的冷漠。相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来说,这种来自内部的斥力更让人敏感。冯直到现在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但另外一方面,又使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人缘关系的重要,特别是在自身力量并不雄厚的时候,他更需要朋友、特别是同行中的盟友给他带来的推力和安全感——在这个圈子里有人反对我、看不上我,但同时也有人支持我、拉着我,只要后一种力量的声势逐渐扩大并盖过前者,我就能在站稳脚跟,继而大展宏图!

不得不说,冯小刚不仅是个“狗怂”的人,也是个聪明人。

关键词(Tags): #娱乐圈子(潇洒书生)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海天,原驰,suqier,龙驹坝,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