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前言 -- wolfgan
----二战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和这些因素的消失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先是促使日本于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序幕。并且最终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整个世界带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二次大战摧毁了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大国,沉重打击了英法两个世界殖民大国。美国在战争中不但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到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4.6%, 出口贸易占23.9%,还集中了世界3/4的黄金。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在战后的全面优势,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 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然而,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 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 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 出口。不久,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成为美国对付苏联和中国的桥头堡。美国从此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允许它的所谓盟国采取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二战后最重要的经济变化是全球范围内又兴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叫第三次技术革命. 从上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世界人均GDP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有更明显的上升速度,在工业部门内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重化工业部门,和原有的重化工业部门一起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在2000年后,这一轮技术革命有明显速度下降的趋势,这就为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战后,面对工人运动的高涨,西方已工业化国家普遍对工会不再持压迫态度,转而持扶持态度。这使得劳动人民阶层和资本家谈判时取得了比以前有利的多的位置,在分配时获得的份额大大增加,这显然从整体上扩大了市场容量,使得社会生产不再像二战前那样容易进入为虚假需求生产的阶段。其次,西方已工业化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扩大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公共需求。这就为经济危机到来时的剩余产能找到了部分出路,从而减缓了经济危机的烈度。凯恩斯主义的另外一面就是强调宏观调控,不再像自由放任的经济强调政府尽量少干事,而是认为市场经常有失灵的时候,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站出来,向市场发出应该调整的信号。这在很大程度上上标志着人类政府状态的进化,为遏制经济危机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二战后债务经济的发展也为经济向上走加了把火。债务经济古来就有,在世界各大国中又以美国最为发达,发展最好。不但各级政府可以发行国债、地方债,公司发展可以发行公司债券,而且个人消费也可以向银行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容量,为美国历史上经济的发展出力不少。战后,这种模式在世界各国被普遍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借债比例过高,超过了借债人可能的偿还能力,就会使借债人陷入债务危机甚至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就会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可能出现迅速的下降。尤其当整个经济走到下行轨道时,债务经济就会形成债务泡沫,危害更加明显。
二战后已工业化国家工会的发展导致那里的工人工资成本大大上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所在国国家总体上的购买力,另外一方面,它又降低了所在国国际间的竞争力。在1950--1970年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等各种因素,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各国经济间的竞争尚不激烈。到了1973年,新技术革命的速度降了下来,其它二战后有利发展的因素也已基本到位,市场容量扩充的速度迅速下降,各发达国家间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这时,劳动力成本偏高的国家,譬如美国,英国,在竞争中就处于明显不利地位。因此,在1980年-1982年期间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 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英两国的竞争力,但是却给整个世界市场的相对萎缩留下了伏笔。此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逐步得到了推广,劳动者的收入在整个分配环节中不断下降,整个世界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实际处于相对萎缩的境地。
二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体系的层次化明显提高。市场容量的扩大使得发达国家不再需要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发达国家于是就有了把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可能。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在上世纪整个六十和七十年代,那些低端的制造业不断的被转移到拉美、东南亚、东亚的部分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地区由于各种欠缺,在继续产业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很不顺利,除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给已发达国家造成一定威胁外,后来基本都停滞不前。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这个世纪已经过去的几年,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加入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印两国极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他们在人均GDP很低的水平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欧美日已发达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中国,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还只能是绝对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户,出口主要靠石油和各种原料和农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东南亚危机后,取得了对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国产业竞争的胜利,使得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上了一个台阶。然后,以此为台阶,中国向上不断蚕食发达国家和半发达国家的产业,使得整个国际经于极大的紧张状态中。发达国家中端甚至包括高端的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这使得欧美日不但面临着高工资就业工作岗位丧失的危险,而且还队剩下的高工资岗位形成了强大的降低薪水的压力。这样一来,整个世界体系内高工资岗位不断被相对的低工资岗位代替,全球的购买力呈现绝对下降的趋势,市场实际上在萎缩。而且按照中印两国庞大的人口,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外力遏制的话,有一直延续下去的可能。这对欧美日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del wolfgan 字1 2009-10-31 08:44:20
🙂-- 系统屏蔽 --。
🙂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五) 13 wolfgan 字2855 2009-10-30 18:07:50
🙂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
🙂谢宝 回旋镖 字122 2009-11-07 16:47:47
🙂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 16 wolfgan 字8662 2009-10-29 02: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