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书画欣赏随笔 ?C 我们为什么要看原作? (之一) -- 沐桩子

共:💬82 🌺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书画欣赏随笔 ?C 我们为什么要看原作? (之二)

相关链接:书画欣赏随笔 ?C 我们为什么要看原作? (之一)

这一节里聊聊观赏原作时由“细节的真实”所获得的震撼。要讨论原作的“真实”,就不免要谈到复制品的“失真”。一般来说复制品有三种类型的失真。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复制过程中造成的失真。拍摄时光线、镜头、胶片(主要是感光度和色温指数)等等因素都影响着照片的“保真度”。如果是数字化传播,那么当中还要经过编码压缩,以及用户端电脑的显卡和屏幕设置这两道关,这两条都会带来明显的细节失真。如果是印刷,那么分色、制版、颜料、纸张等环节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失真。

第二种失真是由于尺寸的变化带来的细节湮没的失真。当我们面对一幅一人多高的原作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有尺寸带来的气势,同时在复制品或印刷品中种种看不清楚的细部细节便一一呈现在面前。再以图三的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例。以前学山水画的时候看山水画教课书上说范氏刻画山体用的是短的线皴(短披麻),而山顶的草木用点子皴。也附有一些当代“名家”的临作供参考。于是就照猫画虎地层层点去。看到原作才发现即使是山顶密密麻麻的点子皴,点子和点子都是不同的,有形态的不同、笔法的不同,有对比,有呼应,概括性地刻画了自然界草木的生动形态,大师手腕如此!而看看元明以降号称学范宽的画,点子皴就沦为了单调的一堆小圆点的铺排,方才理解黄宾虹先生“元、明、清的山水画,一代不如一代” 之叹。

图五是一幅当代书法名家章祖安先生的行书作品。如果这幅作品出现在一本16开画册里,那么看上去结体、章法似乎都没有太出奇之处,也许不会吸引我们太多的注意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五 章祖安 《书黄道周诗》

然而如果看原作,那么章先生笔法的精微之处就纤毫毕现了。图六是图五作品的一个小局部,在其中可见精熟的转、折、提、按,八面出锋的灵动变化,以及那枯笔能秀、遒劲多姿的不凡能耐(建议点击看大图,本帖子里的所有图片尺寸都不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六 章祖安 《书黄道周诗》局部

第三种重要的失真是原作为欣赏者带来的部分视觉效果以及一些其他知觉效果,诸如材料质地、立体感、嗅觉等等方面因素的难以复制性。这种失真随不同美术品类各异,有些说来话长,这里只能给个大致的介绍。

先看看中国书法。书法确实是值得我们非常骄傲的国粹。不说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境,粗粗一瞥,即使是印刷品,白色的纸、黑色的线条、红色的印章,几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已经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注意,这里的印章指的是严肃的篆刻,有着考究的篆法、刀法、章法讲究的艺术,而不是诸如“乾隆御览之宝”之类的恶作剧!)

但是细细品味书法原作,我们会得到比印刷品丰富得多的艺术感受。首先,纸、绢的工艺、材质多种多样。且不说绝品如泥金笺、冷光笺、玉版宣,高级如罗纹、扎花、撒金,即使是一般的书画宣纸、皮纸,都有着普通印刷用纸无法比拟的密、光、细、绵、韧、轻、洁的特性,使人每每看着这些好纸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和忍不住触摸的冲动。

其次,虽然说是白、黑、红三色,但是几乎每一幅书法作品由于纸张类型和新旧不同,笔法,墨的类型和用墨方法,以及印泥的不同,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色调变化(尤其是清朝民国以来的大家如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林散之等,非常重视墨法的变化)。再者,笔锋蓄了墨在纸上行过,“杀笔入纸”,形成力透纸背的线条,由于墨里有胶的成分,墨干以后线条部分的纸张会向中间略微收紧,形成凹凸有质的立体感(线质厚重的篆、隶厚重感更加明显)。这种立体感在装裱之后仍然存在,而在印刷品中是无从感受的。

图七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作品《论书绝句》的局部。这件作品笔法精到、墨彩焕然,充分体现散老“气韵生动”的特色,而印刷品实不足以传达原作精神于万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七 林散之草书《论书绝句》局部

在中国画里,从唐、五代、宋开始水墨画确立,并开始了绘画艺术的“制作”中心从专业画师到文人士大夫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提到的几个关键重量级人物包括以红烧肉出名的厨师苏东坡师傅(主要是他的两句诗“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被转贴在当时各个论坛上,公开为画得不象造势),玩怪石成瘾的米芾米南宫(以大书家身份创“米氏云山-米点皴”),以及后来以南宋遗少身份降元的邝孟钴。赵的功劳是他写的著名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为书法入画提供了理论基础。赵是当时书坛领袖,在书法上“诸体皆精”,加上他确实是颇能画几笔,不像苏、米只是票友性质,因此颇有一呼百应之功。加上元朝初期政治气氛压抑,士大夫“隐逸山林”(真能受得了“隐逸”之苦的恐怕没几个),不务政事,于是兴起了一轮知识分子学画画的高潮。这时,“笔墨”在中国画(或更准确地说,“文人画”)里的中心地位,所谓追求“笔精墨妙”的趣味,大体算是正式确立了。

因此呢,上面对书法作品细节美感的讨论对国画亦完全适用。当然,国画还有其自身的特色。首先,是南宋及以前的画是绢本居多。绢画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色泽,值得细细品味。而用于绘画的纸张往往也与书法有区别,那就是熟纸用得相对较多些。其次,虽然是“书画同源”,但国画里笔法、墨法的应用仍是远比书法里要丰富得多,加上还有丰富的色彩用法,更加值得在原作里细细品位。图八是徐文长的精品《花果图轴》,构图别致,逸笔草草然而造型准确,最使人击节赞赏的就是其墨法的应用,堪称中国画里笔墨趣味的极致之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八 徐渭 《花果图轴》

图九是其一个局部,可让我们稍稍想见原作的笔墨之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九 徐渭 《花果图轴》 局部(特地放到最大扫描了效果还是不好。对付着看吧。)

图十,潘天寿先生花卉册页中的一帧,是桩子几年前收藏的朵云轩木板水印作品。木板水印是我国能较为逼真地复制书画的一种传统手工技法,然而由于成本高昂、技师队伍老化而面临凋零窘境。这帧精印的木板水印比起一般的画册来其质感、色彩绝对是高出几个数量级,能体会潘先生力的扛鼎笔力。然而仔细看,叶面和花朵的色泽过度仍然有些生硬,原作中是自然的层次过度而在这里仍能看出不同版子的痕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十 潘天寿 《花卉册页》 朵云轩木版水印

在上面中国书画的复制中谈到的种种失真在西画里也同样存在,我们下次再聊。

相关链接: 书画欣赏随笔 ?C 我们为什么要看原作?(之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