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二 倭·戚·俞 -- 胡亦庄

共:💬25 🌺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二 倭·戚·俞

今天是戚继光的诞辰,正是发帖的好光景。

1 不真的倭

在戚继光所生活的时代,倭寇里面有倭人,也有明朝的中国人。

在十四世纪的时候,日本搞出了一南一北的两个天皇。日本国内动乱就导致了其部分武装力量外出掠夺,这就是明朝最初的倭寇。后来随着日本国内平定后和明朝有了商业活动,这股倭寇力量大幅削弱——能好好做生意,何必还养兵当海盗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增加成本么?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商业活动会导致商人的力量大幅增长,从而损伤地主乡绅的利益。一般乡绅能控制的绝对力量大,总能让皇帝作出“重农抑商”的让步。当时日本和明朝的商业交往,名义上还是朝贡,大概有个政治上的名头比较容易执行。但是不料宁波的港口官员竟然因为经济利益参与日本商船之间的火并,搞出了暴力事件——于是这“朝贡”也顺理成章的就被禁止了。

海禁一开始,海盗活动也就随之繁盛。海上贸易由海盗实际垄断,利润颇高。一些本来不靠海吃海的沿海人也干脆干起来海盗,“倭寇”实力越发强大。

说中国人去当倭寇(或者叫海盗)的话,在明朝清剿倭寇的历史里记载的不少。有一个很扎眼的词“真倭”——这两个字,说明还有一些“不真的倭”。而且朝廷非常重视军队所剿的倭到底“真不真”。因为“不真的倭”不但存在,而且人数还不少,能很大程度上稀释战功的可靠性。严格的说,这些中国人都该被称为“贼”或者“寇”,而不是“倭寇”。由于这段历史的混乱,至今给郑成功的历史定位带来了不少麻烦。

2 戚继光的刀法

明朝时当海盗的中国人跟日本人打成一片,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但是这个事实对于倭刀如何从日本传到明朝军队这个问题却很重要。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面说,曾在战场上得到一本日本人的刀法,由此揭开日本刀的秘密。这一点对于金庸等小说家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对于真想从这本刀法里学刀的人就不那么可信。

明朝的时候,中日画家还不用透视原理去绘画(就算动慢时代严格使用这种画法也不多见),而且一个刀法势子只有一张图,对于一种强调步法灵活,全身配合的刀法来说,极为困难。而且往往实用的武艺都要包含“机”与“势”两方面的分析,同样是难以靠书面文档传递的。

程宗猷就在《单刀法选》里很直白地写到:“得倭之真传”。这一点对于民间不是什么大忌讳,但是对于戚继光来说, “私通倭寇”的潜在罪名恐怕非常敏感,大概是不想被牵扯所以才隐去了其中的真相吧。

武艺最合理的流传方式应该是由人亲自演练传授。所以那些和日本海盗混在一起的中国人,把倭刀的使用技术带到中国,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3 武术家俞大猷

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不仅是因为俞略为年长,还因为俞戚两人曾经分掌海军和陆军。这两个人都可以算是军事家,但还是各有偏重。

戚继光是个政治家型的军事家。他出生在武将之家,按照世袭,10岁就算四品。戚的武艺平平,很多兵器仅限于能看出高下,但是练得水平就比较没谱,所以写《纪效新书》的时候反复提到“俞公”,那都是在说武学大家——俞大猷。

俞大猷是个武术家式的军事家——这个武术家的称呼可比岳飞的名号实在多了,因为有《剑经》一部传世,那是所有研究棍法者所必读的经典。因为俞最初家贫,靠借钱读书学武,态度非常认真。但是不太通官场的常识,所以世袭其父的“百户”职位(似乎是六品官)之后,一步一步往上爬得很坎坷,经常卖力不讨好,实际个人努力远超过事业上的回报。

俞大猷按理说也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但说话很“楞”。和戚同样是练新军的将领,同样站在守旧官僚的对立面,俞大猷就经常做出“惊人”的事情。

比如说他曾经要练海军,但是上折子时说:“窃意防倭,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防),则倭患可以渐息。”——强调海防本来是好事,但是把所有陆军都骂了。

难怪俞大猷一生屡次被贬,还曾经有一次被东厂抓了去,靠朋友自掏腰包往外捞他。但是他确实也有战斗力,还特别忠心耿耿,就屡贬屡起,明史评价为“大猷负奇节”。

再看看戚继光练兵的理由:“两浙数年军书警报并无一日之停,武官兵卒俱涉经年之战,纵有练兵之志,亦无可乘之时。幸今大寇就戮,万里廓清,本职何缘,遭逢此暇微隙为备。”——现有部队很努力啦,军力下降也是抗倭的结果,卑职打算趁机练兵恢复战斗力。

戚继光在官场做得非常圆滑,但 “圆滑”而不失去主见,最终为他的练兵服务。所以明史中评价戚继光是:“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不知道史官站在什么立场上给的操行评价,大概只有戚继光也“负奇节”了他们才满意吧。

当年明朝搞陆军抗倭,其实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按照美国反恐的思路,明朝应该直接出兵日本,胁天皇解散幕府才对,再不济也要加强海上力量防卫。而事实是,俞大猷对于搞海军治倭特别上心,但总也得不到支持。

这里面的道理说穿了也不难懂:当时所谓倭寇问题关键在明朝的腐朽,而不是日本的强大。“宁波之乱”事件就说明当时日本的中央集权力量还很弱,连本国的商船也会因为幕府内部斗争而火并。所以说,让当时的日本以一个国家的形式进行有组织的侵华战争,实在是太为难日本人了。

而明朝这边是从掩盖腐朽的角度思考的,想进行有限的军队改革,把陆军战斗力提高一点,南部剿匪北部抵御蒙古和女真,只要不失地就算没事了。而俞大猷的提议是要抽调财力搞海军,搞进攻策略,一旦不能取胜就算失败,实际上会暴露更大的腐朽。

这种落后的官僚体系就决定了练兵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就算戚继光这么聪明也没有回天之力。戚继光到晚年失势被贬,偷偷生了几个儿子也没能顶上用场,自己病老而亡。而俞大猷倒是凭着练武的一付好身板,竟然活到七十八岁,据说死前还能上场练兵呢。

从晚年的结局看,懂得官场技巧的人也不见得就好到哪去。

一个时代的悲剧。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呆鹅,煮酒正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