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来来来,聊聊部队文工团,先上前线 -- 元亨利

共:💬72 🌺10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来来来,聊聊部队文工团,先上前线

在英雄坛看到部队要取消文工团,链接,很是怀念,想说几句。亨利父亲以前是南京军区政治部的,近水楼台,就先说说南京军区的前线文工团吧,抛瓦引玉(别引来砖啊)。

全国各大军区(不知国军有文工团体否?),包括各总部,都有自己的文工团。最强的恐怕数总政,下来可能是北京军区的战友,或者就是南京的前线,反正我想前线不是老二就是老三。

记得前某年(2007?)春晚,乏善可陈,只有一部《小城雨巷》一枝独秀,创作演出单位就是南京军区的前线歌舞团。我想这不是一时的偶然吧,前线的实力不是一天两天的。

往早了说,解放初,《南征北战》的作者沈西蒙就是前线的。他是前线话剧团的主要作者之一,后来还作有《霓虹灯下的哨兵》。除了这两部,前线创作演出的电影还有《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等。我们一帮南京军区部队子弟,对《南征北战》还有《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情节人物,台词都很熟,尤其是《南征北战》,记得我们小时候戴的棉帽,就是部队的剩余物资,与《南征北战》里我军戴的帽子一模一样,而且还留有徽章的痕迹。在《柳堡的故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出演的陶玉玲,在那时也算是个明星了。

前阵看小崔说电影谈到《东进序曲》,一位老演员回忆(前线的老人,演刘大麻子姨太太的)说当时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演主角的演员面有菜色,被认为有损我军正面人物形象,只好请八一厂的大帅哥(与王心刚,张勇手比是另一种帅)李炎来演。没办法,这就是当年的标准,实际上菜色恐怕正是战争年代的特色吧。其他演员全部是前线人马,演反派主角刘大麻子的是张宪,演起义的纵队司令的是文卜东。记得文革后的一个夏天,我们家正在院子里乘凉,两位老人走过去,母亲悄悄的说:“刘大麻子张宪”。等到其中一位回来时跟我父亲聊了几句,另一位真是张宪,应该是他来我们院子看望老上级,前线文工团的一位副团长,主人送他出去。

其他的就不太了解了,知道的都是父亲认识的,作曲的有龙飞,沈亚威,在《霓》剧中演表哥的,演女学生的演员等。后来还有拉二胡的张锐(以二泉映月闻名),话剧导演洛平等。张锐女儿张卓娅(很有时代气息的名字),女婿王祖皆也都是作曲,歌曲《小草》就是他们两的作品。毛阿敏也是前线出身。

文革前文工团的也都有军衔,上面说的八一的李炎好象是大校,女导演王苹是大校,演回民支队的里坡也是大校。。。

前线能有这些亮丽成绩,恐怕是占尽地利。江南自古出文人,部队上各地人都有,但还是跟地域有关,就文人集中的政治部而言,父亲的同事中大多是江浙人。(南京军区里山东人也极多,前线领导层也有不少,但大多是管理人员,专业的还是南方人多)

再说几句沈西蒙,电视连续剧《许世友》里有个情节是《霓》剧成名后,总政要调沈西蒙进京,老许不愿意,就把沈叫去吃饭。人到了老许一句话不说,自顾自到酒,喝酒,盛饭,吃完走人,每天如此,最后沈还是没走。

沈这人,级别很高(在南京来说,“到北京才知道官太小”),但人很随和,戴付眼镜,瘦瘦的,不穿军装的话就是一个学者。很外向,很风趣,跟谁都能说得上来。我父亲比他低了好几级,但还算是好朋友。文革期间他们下放,去的同一个五七干校,后来所有去那个干校的都互称同学。前几年回家整理父亲的东西还看到一张2002年的贺年片,是沈西蒙写的,祝我父亲王小二过年,一年好过一年。

沈夫人姓杨(有误,应姓余),也是前线的演员,《霓》剧里演那个单纯的上海女学生的就是她,沈夫人本人就是上海人,沈对她感情很深,她后来患癌去世,沈悲痛欲绝。

大家补充,希望看到其他文工团的事。

关键词(Tags): #部队文工团(嘉英)#前线文工团(嘉英)#文工团(嘉英)通宝推:蓝色帝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