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 -- wqnsihs

共:💬43 🌺17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6

三、类金融控股企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约有300家大小不等的类金融控股企业,根据美国、日本历史经验,其中95%以上将会被收购、兼并,甚至被市场淘汰。生存下来的不过10多家,但他们可能发展成美国财团或日本财团那样的企业,对国家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在市场淘汰中,不但企业要付代价,市场参与者要付代价,国家和公民都要付代价,这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代价。

1、中国进入全面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阶段

(1)、中国开始重化工工业化

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迄今为止,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壳牌投资额也达17亿美元,到2006年,其在华投资总额将达到5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而这些公司在中国投资全部是重化工业。另外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2001年世界前75家化学品生产商中,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亨茨曼、GE、巴斯夫、雪佛龙-菲利浦、壳牌、BP、罗门哈斯、阿托菲纳、德固萨等公司均已入驻中国。这就说明世界开始向中国转移重化工,同时也说明重化工产业是下一阶段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例如据美国SRI咨询公司(斯坦福研究院)预测,2002~2012年间,世界石化产业的资本将有29%投向中国,28%投向中东,16%投向亚洲其它国家,11%投向北美国家,9%投向拉美国家,4%分别投向西欧和中东欧国家。近几年,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以石化、汽车、机床制造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长趋势最明显。

2003年,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市场总量为9702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9%左右,为中国第一大产业。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国产磷肥只能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也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能满足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无法生产。而这种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目前继续保持。由于庞大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国外重化工业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除了石化行业外,其他重化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也成为外资进军的主要领域。因为中国的工业利润正逐渐向重化工业倾斜。这一趋势在2003年表现的十分明显。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居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首次位居工业行业第二位;钢铁行业利润创纪录,钢产量也首次突破2亿吨。随着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以及汽车、装备工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缺电现象,电力需求增长超过了15%。中国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让中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基本成熟。

从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来看,现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重化工业是符合世界产业转移规律的。上个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出现了两次。60 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80 年代中期以来,四小龙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加工生产基地乃至研发基地,被纳入其分工体系之中,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加工业基地,但科技竞争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又很难接受到转移的核心技术,也很少可能参与关键部件生产,没有自主国际品牌,不能自主掌控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大多处于世界垂直分工体系或产业增值链中最菲薄的加工环节,只是个生产车间而已,并未真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000年至今,我国进入重化工时代,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变化。重化工只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是依次经历轻纺或劳动密集型、重化工或资本密集型、信息或技术密集型三个阶段。产业结构重心先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然后由工业向服务业过渡;就业结构先是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工业劳动力趋于下降,进而工业劳动力相对于服务业劳动力趋于下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近4万亿元,其中重化工所占比重近60%,为59.9%。到2001年,重化工所占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5%,2003年,已跃升至64.3%。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成长的主要动力。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消费的重点仍然是建筑业和工业,建筑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55%;机械消费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15%;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六个行业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10%,上述八行业用钢消费量占钢材消费量的80%以上。

  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级和转变,使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对相关产业,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产生了较大需求,成为近年来重型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2003年起,工业高增长行业,如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冶金和化工等,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834.7亿美元,增长64.3%;电器及电子产品889.8亿美元,增长36.7%。

(2)、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

中国现在执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利用外资迅速建立起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并大部分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赢得了大量外汇,为进口和工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扩大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但这种发展战略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劳动力富裕而资本技术等要素缺乏从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世界市场对一般加工工业产品出口需求扩大。但是当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普遍根据这一原理决定发展战略时,世界市场的有限容量便对这一战略提出了疑问:以劳动力要素为基础的一般制造业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类产品出口导向是否可能是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实际上世界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供求现在已经明显失衡。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便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发展政策失误的结果—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结构遇到了激烈的外部竞争,出口困难无法继续支持汇率的稳定,金融市场开放进程过快诱发了危机并为整个经济带来了灾难。显然,为了应对这种外部市场的困难,增长战略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便不可避免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持续增长。

所以现在中国已经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要调整中国的产业分工及整合资源,形成新的战略增长基础。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到一定规模,客观上存在扩张的需要;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因为面临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逐渐耗尽等问题。所以,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重化工业升级。而进入重化工业的前提是必须有国际资本市场提供升级资金,工商服务支持系统提供产业升级的方向、技术和管理经验,国际贸易体系提供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

(3)、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作为一个大型独立的经济体,中国不能只依靠服务业和虚拟经济,中国的经济支柱应该是有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以美国为例,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IBM、摩托罗拉、杜邦化学、惠普、朗讯等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支柱性的。同样的还有法国。

法国政府根据自身的国情,采取措施支持和保护本国大型和重点制造企业。从阿尔斯通公司到法国电力公司,从安万特制药到法国电信公司,法国政府非但不对这些法国巨型企业进行全面结构改革,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反而于最近多次向它们伸出援手,甚至对其市场行为进行诸多干涉。

在以制造“TGV”高速列车著称的阿尔斯通公司2003年出现巨额亏损后,法国政府甚至不顾欧盟对其干涉市场行为的指责,向企业注入了大笔资金,同时还积极为该公司挑选新的“婆家”,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优化其资产,而且游说银行,为该公司争取贷款。2003年5月25日法国政府经过与欧盟长达数周的艰苦谈判,终于从欧盟委员会那里讨到了让人羡慕的政策,使阿尔斯通公司有4年的思考时间来决定与哪家外国公司合作,在此期间,法国政府仍然可以为该企业作主。

法国政府每到经济明显不景气时,就会大力扶植重点企业,待经济好转后,再放手让它们一搏。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对法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高、国有控股的世界著名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当时的蓬皮杜总统认为法国输不起,开始执行大力扶植重点企业政策。法国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很大的不同是:法国非常注重社会安定和就业。法国左右两派政党,不管谁执政,是否降低企业国有化成分都成为其执政的敏感区,谁都不轻易拿大企业开刀。经济的不景气使不少法国人失去了工作,动摇了希拉克执政的基础,他和总理几乎在每年的新年讲话中都强调就业。而法国知名大企业又是法国吸引就业的主力,因此尽管法国公司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也有很大竞争力,但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并非如美国企业那样彻底。当然,这种企业生态也催生了许多依靠国家支持、发展迅猛的知名企业。

  法国通过政府支持超强企业参加国际竞争也迅速提升了法国声誉。法国电力公司(EDF)等几个世界著名的大公司被法国当作了“国宝”。法国的国家实力有限,失去了它们,法国几乎不会像美国那样有其他类大型企业可以依靠。一旦像阿尔斯通这样的工业巨头出现重大问题,法国多年经营的工业声誉便不复存在。

事实上,法国对资本主义竞争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由竞争只是一种手段,而非金科玉律。如果有必要,恰到好处的垄断和国有控股有时带来的竞争力反而更强。

法国电力公司等企业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安然公司轰然“倒地”,凸现了追逐短期利润的经营模式触发的商业道德的深刻危机;新自由主义为打破垄断,将电力系统分割成互相竞争的行业并听任市场主宰的做法也面临严峻考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电力危机,英国能源公司的破产,美国、欧洲的大规模停电等等许多事实表明打破“一体化”的做法是相当脆弱的。因为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需要电力企业找出一种发电和配电的相互补偿方式来保证,而输电则是自然垄断(除非让不同公司重复建设网路)。事实证明,将电力价值链分割为发、配、售三截未必是可持续的做法,相反可能会给链条两端造成危害。在英国,发电公司由于彻底受制于配电公司而蒙受重大亏损便是一例。

另外一个例子是韩国、香港、新加坡与台湾的比较,在60年代后期四小龙经济起飞时,韩国选择了重化工工业化作为国家经济支柱,香港选择服务业及虚拟经济作为经济支柱,新加坡选择临港加工业及配套服务作为经济支柱,台湾选择零配件代工作为经济支柱,结果今天除了韩国仍有竞争力;香港如果不是内地扶持,经济已经崩溃;新加坡陷入长期衰退;台湾如果不是20年前产业开始转移到大陆,今天的竞争力可能仅比60年代亚洲的经济巨人菲律宾好点。

所以,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相当一个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以制造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分工,集成制造业资源,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整合,充分发挥企业各自比较优势,优化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升级和制造业整合(包括规模整合,即生产能力集中和产业链整合,即上下游集成)对金融服务有强大的需求,但现行国内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

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成功实施,一定要资本市场参与来提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同时也要市场信息和贸易平台参与以提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这正是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优势。

类金融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最大限度分散风险;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强盈利能力;通过全面服务,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创造利润调节优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