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外资问题的一些理解 -- 明石
下文部分摘自约翰.奈斯比特所著之《中国大趋势》。中国引进外资乃至对外开放的核心价值,明石以为不在于资本,而在于人口素质的成功培养与升级。三十年前,谁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中国工人是最勤劳的?中国工业化的前三十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和培养多少工人和大学生?而这,明石以为正是前后三十年差别之关键所在。
中国引进外资的精髓,在于利用政策引导,引进了大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人口素质的工作岗位。外资走了就走了,人是带不走的。德国日本曾经崩溃到什么样的地步,战后何能崛起之速也?中国的崛起,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崛起,而不是什么资本的膨胀。看不到这一点,放大了资本对中国的影响,自然时刻觉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明白中国为什么不崩溃。
这也是明石强调内因而不是外资等等外因的缘故。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但是却被绝大部分经济模型忽略的因素。
------------ 奈斯比特的分割线 --------------------
借"西方之箭"
充分的自由是设立目标的前提,"借箭"就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巧妙开始。早在1978年8月,掌管中国汽车业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就已邀请通用、福特、丰田、尼桑、雷诺、雪铁龙、梅塞德斯-奔驰、大众和其他一些汽车厂家前来中国。这次的新框架就是合资企业。中国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就是"共担风险。"
大众是首批进入中国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与中国大陆首次接触是在1978年。当时,在邓小平经济改革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政府计划利用外国的资金与技术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草船已经就位,箭也从四面八方射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慢慢把箭从合资企业这艘船上拔了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似乎是一个可以使百花齐放的时代,但事实上只有具有非凡企业家精神的人抓住了这一机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国企的工人,而当时的国企外表看起来就像红杉林一样高大,只不过内里却很虚弱。这些人的心态还远远没有跟上形势。
早期能够进入国企采访的西方记者都发现了那里的问题:硬件落后、管理松散。1979年参观重庆一家钢铁厂时,一位日本记者惊讶地发现那里竟然还有一台140年前英国生产的蒸汽压路机。而来自《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在参观完桂林一家国有丝绸厂后报道说:"和中国的大部分工厂一样,桂林丝绸厂的工人工作并不努力。这种懒散的工作态度将会成为这个人口大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 奈斯比特的分割线 --------------------
而这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头脑僵化的官员,死气沉沉的国企, 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工人,被绑在土地上的胆小怕事了几千年的农民,被毕业分配制度制约得无力可施的大学生,慢慢地消失了。这些才是关键。改革三十年最大的成果,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和满街跑的汽车,而是略具雏形的现代化公民社会,是汶川震后不再麻木不仁而走上街头献血和默哀的民众。这才是关键,是草船借箭的最大成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立足于这个世界并重新崛起的最大的依靠。外资走了怕什么?有这样的人民在,难道不能重铸一个国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