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0)

说还是不说,是个难题

黄泉路是一条有去无回的单行道,赵军走的虽然不是黄泉路,但是他们一时半会儿也回不了长平了。

赵军光顾着雄赳赳气昂昂的猛虎下山了,没有对自己的侧翼表现出足够的重视,让白起安排的奇兵,顺利的完成了迂回任务。趁着赵军啃硬骨头的空当,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秦军奇兵,在赵军的后方站住了脚,跟赵军正面的秦军遥相呼应,完成了战术合围,彻底切断了赵军将士回家的路线。(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

往前攻,啃不动那块硬骨头,往回撤,后路也没了,数十万赵军,成为了陷在泥潭的汽车。

就是这辆趴窝的汽车,也遇到了恐怖袭击。

一支五千人的秦军骑兵,迅猛的穿插到赵军的后勤部门和战斗部门的结合部,让这两个部门成为了近在咫尺的天涯邻居,也让战斗部门的赵军兄弟成为了没有油料的坦克。(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如果到此结束,该是多么的幸福啊,虽然动不了窝儿,还缺吃少穿,但好歹也能眯一觉啊。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白起那个讨厌的家伙,连赵军眯一觉的幸福也剥夺了,派出轻装士兵,展开麻雀战,让赵军将士,时刻睁着三只眼。(而秦出轻兵击之

本来是进攻的,现在又变成被进攻的了,六月的天也没有这么变的啊,赵军好歹有着被进攻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还是新鲜出炉的,现成的拿过来用就是了,赵括也拾起了廉颇的老办法,不停的构建防御工事,希望大后方能够看在党国的面子上,来拉自己一把。(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就这样,数十万赵军,成为了笼中之虎,这只老虎的身边还围着一只苍蝇……,对不起,是一堆苍蝇,那些秦军轻装士兵,比苍蝇还讨厌。

赵军呆在那里,动不了窝儿,秦军的日子,也好过不了哪里去,秦军现有的所有力量,也就够编这个笼子的,仅凭那些苍蝇,是杀不死这只老虎的。

听说全部的主力陷入了泥潭,赵国上下也豁出去了,拼了老命的想把他们拽出来。

胜利在最后的五分钟。 ————拿破仑

现在,就是那五分钟。

先前双方僵持的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实力,秦国靠自己那无与伦比的后勤补给,足以把赵军耗死。如今风云一变,所有的一切,只能靠军事手段来解决了,只要军事上有一丝做不到位,先前的所有优势,不过是水中的月亮。

上下同欲者胜,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秦昭王,比前线的将士更急切的希望拿下赵军,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也亲自来到了前方。

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被切断后,秦昭王来到了离主战场相当近的河内地区,算是领导靠前指挥,向前线的秦军将士,展示了秦国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态度。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秦昭王也深得其中的精髓,并没有对前线的军事行动,说三道四,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颁布了一道命令,河内地区所有的百姓,爵位都晋升一级。

河内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先不要急着高呼万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领导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呢。

这道命令的后半截是,河内地区所有十五岁以上,能够独立活动的男人,都要到长平前线去,任务只有一个,决不能让一只从赵国飞来的苍蝇,到长平主战场降落,也不能让来自赵国的一粒粮食,落到长平主战场的地上。

秦昭王算是破例了,正常情况下,士兵只有在战后官方完成了精确统计,才能拿到封赏,如今还没干啥呢,就先升了一级爵位。

可见,这一战的规模,也远远超出了秦国上下的预期,虽然他们准备了一年,但还是兵到用时方恨少。

河内地区的人民,没有辜负领导的带头违法,到了九月份,赵军的士兵就已经断粮四十六天了。

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晚上睡不着,在宿舍里开卧谈会,谈到过一个哲学问题,哪天鸿运当头,到了一个岛上,这个岛上除了没有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其他的倒也不缺啥,看着周围的同伴,你会想干什么?

我们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这个极端的场面,每个人的答案也就没法验证。当我从史书上看到断粮四十六天这一场面的时候,我不得不反思我当时的答案了。

此时赵军士兵的梦魇,不是外面包围自己的秦军,而是内部自己的袍泽兄弟。

此时,饥饿就像一个魔鬼,一点一点的吞噬着赵军士兵的人性,在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的那一刻,人也就成了魔鬼。

肚子里饿得冒火的赵军士兵,把手中的刀挥向了自己的同袍,他们暗地里杀死自己的战友,然后用来充饥。(皆内阴相杀食

是耶?非耶?

只能长叹一声,无奈的长叹。

作为此地的最高指挥官,赵括不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要是一直这么下去,不用麻烦秦军来进攻,赵军自己就完蛋了。

外面的救援看来是指望不上了,这会儿只能是自助者天助了。

突围。

赵括把赵军分成四部分,跟秦国人打起了车轮大战,向着秦军的包围圈,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面对着赵军波涛汹涌的攻势,秦军将士告诉人们,他们不仅攻击能力超人,防守能力也不比攻击能力差多少,基本上做到了岿然不动。

这会儿,长平主战场上的秦军,该感谢他们领导的违法了。

如果不是秦昭王及时的补充阻援人员,把先前的主力部队,从打援的战场替换一部分下来,光靠最初的那些秦军,能不能扛住这种敢死队冲锋,估计他们自己都没有底。

当然了,那些新补充的阻援人员,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他们的努力,也不能把赵军折腾到这个份儿上。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全民皆兵的底蕴,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看着秦国人那比铁桶阵还铁桶阵的包围圈,赵括使出了最后一招,把最精锐的士兵组织起来,由自己亲自带队,向着秦军发起了最猛烈的冲锋,也是最后的冲锋。

就在赵括身先士卒的时候,秦军的弓箭无情的夺去了他的生命,相对于其它的赵军将士,赵括是幸运的。

饥饿、被谋杀的恐惧、殒命的统帅,这就是四十几天来,赵军将士的主要经历。这些经历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四十万大军崩溃了,心理上的彻底崩溃。

崩溃后的赵军,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投降。

近半年来的所有痛苦,就到此结束吧。

我想,这些赵军将士应该是这么想的吧。

四十万俘虏,军事史上空前的战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天大的胜利。

同时,这四十万俘虏,也是秦国的一个天大难题。

按照今天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战俘的拘留国要最低限度的做到,不虐待战俘,更不能杀害战俘,并且在实际战事停止后,应该立即释放并遣返战俘,不得迟延。

在中国古代,也有“杀降不详”的说法。

古今中外都对战俘的拘留国,做出了适当的约束,这也算是最基本的人道吧。

以上说的都是基本原则,具体到长平之战这些天文数字的俘虏,还得具体分析。

按照今天《公约》的规定,在实际战事停止后,秦国应该把这四十万战俘立即释放并遣返回赵国。

今天战后互相遣返战俘,看上去是因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并不那么简单。

今天,在正常情况下,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在短时间内,双方不会再发生武装冲突,遣返战俘非但不能给自己制造麻烦,还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

按照《公约》的规定,单是战俘的医药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拘留战俘越多的国家,越没便宜好赚。

战国时代,战争是家常便饭,头天夜里双方还在讨论结盟,第二天早上动刀子,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啥时候算是实际战事停止哟。

假如,我是说假如啊,秦军在长平胜利完成任务后,就算是实际战事停止,那秦国人也不愿意把这四十万战俘遣返回赵国。

如果秦国把这些战俘遣返回赵国,那赵国不用费什么事儿,就可以随时组织一支大军找秦国算账,据说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参加过敦刻尔克大撤退。

真要那样的话,秦国是胜而不胜,赵国是败而不败,让秦国遵守今天的《公约》,太难为他了。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也曾经大规模的俘获国军,几场诉苦大会进行下来,这些国军俘虏换上解放军的服装,立马就可以投入到新的战斗,并且还能立功受奖。那些成建制起义的国军部队,过不了几天,就只剩下番号了,所有人员从上到下差不多换了一茬儿。

当时秦国军队的人数,应该没有两个以上的四十万,也就是说,秦国没有良好的胃口,来消化这天文数字的战俘。

再说,这些战俘的老婆孩子父母兄弟都在赵国,到了前线,鬼知道他们会干什么啊。

秦国也很难向解放军学习。

秦国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把这四十万战俘永远限制在秦国,并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劳动。

可惜,当时的秦国领导人还比较节俭,没有进行始皇陵、阿房宫之类的超大型工程建设,否则,这四十万人倒是比较方便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机会。

既然不能用,那就白养着,四十万人一天正常消耗的粮食,恐怕就得有四十万斤吧,哪一个国家,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义务?

把四十万战俘活下去的所有可能,都否定了以后,就是那个可怕的结局,屠杀。

结局大家都知道,至于这四十万人是怎么死的,是活埋还是秦人用了其它手段,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放下武器的那一刻,因为饥饿和被同袍谋杀的恐惧,这四十万人在精神上就已经死了,秦国人怎么摆布他们,他们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秦国人竟然还要让他们在肉体上死去。

我理解秦国的困境,但绝不原谅他的行为!

四十万的赵军战俘,从一个绝望走向另一个绝望,绝望得连最起码的反抗意志都没有了。

相对于他们,赵括是幸运的,他带着生的希望,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更幸运的是赵括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不信任,赵妈妈事先从赵孝成王那里,得到了不受株连的保证。

赵孝成王也遵守诺言,没有为难赵妈妈。

四十万白骨,就这样轻飘飘的成为了史书上的数字。

哦,对了,他们还写成了四个大字:纸上谈兵。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难道仅仅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关键词(Tags): #历史(GoldenX)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