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请不要随便认为别人是白痴

因为也许在你以看待白痴的眼光看待不同意见的时候,你自己可能就在不经意间扮演了这个角色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0万人无疑是事实,因为在随后的秦攻赵之战里,赵国已经窘迫到了无一兵可发的地步。但是,这40万里有多少是真正受过训练的士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占用人力最多的军事部门不是作战部门,而是后勤和运输部门。以后来的秦为支持北部戍边而征用的人力为例,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

事实上,民夫40公里的日行程是完全达不到的。即使我们算赵的民夫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事实上不可能,这样的青年一般是优先补充进作战部队,后勤系统一般应该是30-40岁左右的人。从邯郸到上党地区200多公里,至少也要走6天,这还没算天气、道路的承载能力等(秦的数据有个前提,就是秦已经建设了从咸阳到北方的干道)。那么维持前线一个人的正常日消耗,大概需要10个人来服徭役。这就是说,如果前线有10万军队,那么相关的后勤系统至少是100万人在不间歇地工作。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条粮道并不是很安全的,廉颇一直没有发动大的进攻,极有可能是其将主要部队用于保障粮道安全,如果增兵则其消耗可能超过这条道的承载能力。但是长期耗下去也是死路,因为赵国还需要这100万人来种田,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赵国的粮食储备可以想象是根本经不起消耗的。从赵的外交求援情况来看,如果能从其他国家获得粮食,那么赵国或许还有能力和决心和秦国耗下去。但外援是没有的。

这就是为什么外交失败后赵选择换将的原因——因为赵没有选择了。

那么现在回到长平,既然我们知道了赵军的后勤系统是其整个战略的死穴,那么站在赵的角度来讲,前线最理想的兵力大约为多少?我估计可能是10-15万左右。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基础来推算的:我国2009年15-59岁年龄段人口占68.7%,我假设15-30岁年龄段的人占其中的1/3,那么实际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3%,其中还得抛去一半的女性,就是说,真正适合负兵役的青年大概只有12%。难道赵国总人口只有200多万?据秦在统一后统计,全国总人口大约4000万,简单地除以7,相当平均到每个国家是近600万,但我们知道当时的人口分布并不平均,加上战乱时期户口管理混乱,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很难计算的,那么我们就多算点,算赵国500万人口。同时别忘了,赵国还有一条北方防线要防卫匈奴,这些人也是需要吃饭的。所以综合统计下来,长平之战里的赵军士兵数量大约在10-20万之间,我个人倾向20万左右,但绝对不会超过25万。

所以,在赵军被秦军截断后路之后,包围圈里应该是20万左右士兵,剩下的主要就是民夫。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秦军出动2万5千人去截断赵军后路,在有地形和主力的配合下,这2万多人完全可以堵住20万赵军的反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