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建议】关于中外史结合,我的推荐,和一点倡议 -- 铁手

共:💬107 🌺8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自不量力答复铁手几个问题:抛砖引玉而已

说来惭愧,一个至今未发过一个原创的新河友,也试图回答铁手的“macro-history”问题(借黄仁宇先生的名词)。权当丢块砖头吧。

从古到今,中国的中心有一个从西边逐步转移到东边的趋势。

此话基本准确,但也不乏例外。

黄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及黄河中下游平原,土质为壤土结构,适于保肥保墒,加以雨量适中,所以适合开荒,农业可以做到靠天吃饭。长江流域雨量大,河湖湿地众多,杂草灌木生长快,开发难度大:必须积累一定的人口密度,建设水利设施,才能有效开发。但土地成熟后农业单产可以做到比较高。故而长江流域开发晚,但重要性日渐突出。魏晋南北朝时已隐然可以和北方分庭抗礼,到了唐朝以后,江南财赋漕运供给关中朝廷的格局就已形成,延续到明、清,依然如此。

由此可见,经济地理决定着中国的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但位于东部的朝廷通常是比较弱的。为何?以汉而论,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西之人,面临少数民族威胁,保持着强悍的民风,是天生的优秀军人。而控制凉州等地,意味着可以北收胡苑之利,可以获得低价优质马匹。唐朝格局几乎和汉朝完全类似。宋朝因缺乏骑兵,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明朝西北疆域不大,但获得了幽州、辽东,故而骑兵不弱,国势远比宋强盛。清朝兴起于满洲,通过精明的算计控制了蒙、藏,并用火器消灭了准部,恢复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仅从地缘态势而论,清朝不亚汉唐。

导致西周东迁的犬戎到底是什么人?后来跑哪里去了?

西周北戎、南蛮几乎在中原会师,华夏不绝如缕。戎、蛮的短暂优势主要源于两个因素:1)王室衰落;2)诸侯尚不强大。但自春秋始,齐、晋、秦等大国纷纷把兼并目光瞄向戎族。戎族要么被招抚为编户(晋)、要么被驱逐并让出土地(齐、秦)。到了战国时期,燕赵秦均向北方和西方游牧族拓展了大片疆土,小的游牧族无法立足,为后来匈奴统一北方引弓之族埋下伏笔。

西汉打通和维护丝绸之路,难道仅仅是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走这条路可真不容易啊),还是因为军事、政治上的需要,需要通过这个丝绸之路来获得周边的信息。

西汉唯一劲敌是匈奴。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对付匈奴。最终匈奴分裂,南匈奴臣服、北匈奴逃走。汉赢了。

唐朝,唐三藏作为西天游历的一员,难道仅仅是为了取经?那个时候的印度是什么样的状况,唐朝会不会感受到威胁?

派和尚去应该主要是为了取经。在英帝国之前,印度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间隔着吐蕃,唐朝不会感到威胁。

日本的遣唐史,难道仅仅是来游学?还是因为其他目的?

日本天皇派出遣唐使,不仅是为了游学,还为了建立类似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惜武家(含旧贵族和新兴武士阶层)都不买账。

唐朝攻打高丽,损失可谓惨重,仅仅为打而打,还是因为某些重要目的?和日本有没有关系?

唐朝首要敌人北方突厥;次要为东北方向的敌人。高丽为农耕民族,在汉朝为郡县。唐朝被称为天可汗,连游牧民族都不放过,岂有不想收复高丽为郡县之理?何况,一旦其它少数民族控制朝鲜,对唐大大不利(明末满清入侵朝鲜是扭转辽东战局的核心步骤之一)?应和日本没有直接关系。日本曾派出舰队支援朝鲜,被唐朝海军彻底歼灭。

明朝的海禁,有多大程度是为了阻止日本的兴起?

宋、元两代均是大力鼓励国际贸易的。明初惩于宋代积弱之失,加上对蒙古人入侵的惨痛教训,对国际贸易持一种敌视态度,遂有海禁。朱元璋的主要眼光在于北元。消灭辽东元军之后,明军本可继续进军蒙古人的亲戚高丽,但朱元璋决定停止。高丽派兵入侵大明,部队惶恐兵变,建立李氏王朝,朱元璋赐名朝鲜。假如朝鲜朱元璋都看不上,更不会因为日本而改变国策。海禁应为整体对外政策的一环,反映了中国人在元朝入侵之后对外部世界的心态。

通宝推: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