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你是独一无二的§两性关系之另类解读§ -- 达闻奇

共:💬11 🌺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结语:你是独一无二的

从前的一切理论(我在这里学学马大胡子的口吻),比如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其缺点都是往下看,都把人的活动看成是被某些因素支配的,比如物质,比如欲望。却忽略了人具有追求自我完满性,追求自由和至善的目的。

这两种力量形成反向的张力,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有人说,那个不作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基本”因素(动物性,欲望冲动)。他们忘了人并不是做每件事情都有意义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浑浑噩噩的过活,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力量能够构成我们的生活。否则,人早就退化成野兽或者进化成神仙了。在你的内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只是你听不到。

我们先撇开不谈。刚才说过,人的绝大部分活动都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自然,社会,人)。但还有一种没有罗列出来:第四种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没有罗列,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我们把它忘了。实际上,其他的所有关系,最终都要放到人与自身的关系里去解决。

而我们大多数的情况是与外界不统一,自身内部也不统一,这样就总处于紧张感。现代人过于依赖意识和知识,对于没意识到的,就当不存在,即使进入了意识,只要不动摇根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懒得去处理。这还罢了,关键是没意识的时候也压抑感觉,造成认知力弱觉察力弱行动力更弱,一遇到问题就会在思维里打转转,矛盾和分裂就产生了。

普通人这时做的是向外界求助,很少有人停下来观察自己内心。一种思维主义的习惯是,除了本能,人一开始是没有知识的,没有知识就不能行动,不能行动就不能向外界有效求援,不能求援就更不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问题一拖再拖。实际上,人有一种先天进化来的知识,叫“集体潜意识”,并且有一种后天的不自觉的学习能力。这样其实可以自我实现心脑的统一,以便更好的做出行动。

如上所述,人自身会产生分裂,人和外界也会产生分裂,分裂产生焦虑,焦虑促使人改变。人一生除了满足本能的各种欲求外,就是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的关系(防止分裂)。所以要整合知识、梳理情绪、规范行为。但问题是,这种焦虑紧张无处不在,为了舒缓这种紧张感,人引进了一个机制,叫做防卫机制。

所谓防卫机制,就是忽视矛盾,掩盖事实,压抑感受,不让意识知道分裂的存在。而外界的刺激和压力被他以某种方式反弹回去。这种防卫机制,在意识上叫做“自我认同”。

注意,除社会价值外,本文最重要的另一个概念出场了。迄今为止,关于情感心理学对社会价值的阐述可以说屡见不鲜,但对自我认同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实际上这个概念在重要性上远远超过“社会价值”。

自我认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化形成的心理固型。它使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不至于因为内、外的不一致而压力倍增,也不至因内在的不一致而精神崩溃。这是一个人最习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它,人连一天都活不下去。

自我认同投射到心理系统上,会产生两种情结,一个叫自恋,一个叫自卑。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自我认同,外界的,感觉上的,情绪上的,逻辑上的。自我认同产生一种“现在还不错”的感觉,如果对这种感觉过于执着,就会变本加厉的掩盖真相,对抗外界压力,拒绝改变,人就陷落在自己营造的问题中不能自拔。这是很多人患有心理疾病的肇因。

也就是说,分裂其实不可怕,造成分裂的原因也不可怕,抵抗分裂的自我认同倾向过强才可怕。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放弃对自我认同的执着,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但自我认同是如此强大,人可以不与外界呆在一起,但不可以不跟自我呆在一起。自我认同是一种心理本能。它使我们大多数时候,看不清真相,看不到问题所在,也看不到出路。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变化,使人疲于应付与外界的关系,更难以静下心来体察自己。因此,人习惯于把与自我的关系搁置,而把自我认同意识带到了其他关系中,并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寻找并强化这种意识。比如说,别人的认可,比如达到目标,比如获得奖赏,比如自我逻辑的外化。当努力成功时,这种倾向便会加强。而失败时,会触动自卑情绪,大多数人的做法不是停下来观察,而是立即启动防卫机制,继续加强自我认同,甚至不惜与外界冲突。

因此,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其意义只有三个: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二、促进人与自己、人与外界的统一,三、用各种方式营造幻觉,解脱紧张感。

回到开头我所提出的那个逻辑: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丰富程度X出现频率X主观关注度。

你是哪一类人,就看哪一种事件占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是第一种事件,叫普通人。第二种,叫强者(君子、圣人),第三种,叫弱者。

你要做一个弱者,还是强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