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过去30年为什么中国没有被问题压垮,还取得了不断的进步? -- 笨笨猪

共:💬216 🌺41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雇人种地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否则他只要寄点钱回去,有一大把当地人愿意来挣帮木匠种地的钱;

证明种地的效益应当高于当时他在工厂上班的收益,

这个不成立,小木匠的牢骚就是这个,收入减少了。

如你所说

集体制的时候不差他一个,证明大家都是磨洋工,不差谁,反正是低效率,

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个不是因为懒,而是确实没那么多活可干,河友润树兄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我听说的跟润树兄说的差不多。

1、光从种地的角度,这两个例子肯定是增加了劳力。

增劳不增收。

农狗的表姐夫就是做木匠滴,他的工作方式是,农闲时作木工,农忙时如果木工钱多就继续做木工,花钱请人“双抢”,如果农忙时木工活没有接到或干活的钱少,就回家种地)

小木匠有个师兄没有在工厂上班,是个四处云游的木匠,就是哪里有人家要做活,就去那家做,吃住在东家,干完去下一家,除了木匠还做点别的,但是,因为他是自己出去揽活的,所以要交一部分收入给队里,承包以后,他就自由了,不用交队里了,但是他也给地拴住了,如你表姐夫一样,也要农忙,收入是减少的。

农民种地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人是种地的好把式,有的就不行,如果追求公平,大家都种一样多的地,那么好把式地不够种,差把式种不好地,最后的结果就是全体的地整体都没种好。

承包制与粮食增产之间的相关性,至今没看到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这个很不应该,承包制是改开中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应该大力宣传,遗憾的是没有,除了一句空洞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倒是良种、化肥带来的粮食增产有很多数据,河里有相关的帖子:

润树: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江苏江阴市有2个村,是进入全国百强村前20名的,都有上市公司,一个是华西村(000936),另一个是三房巷村(600370),他们都是实行的集体化,当然,他们对上级也是有应对手段的,三房巷村负责种地的村民只有7个人。难以想象,如果他们也实行包产到户,把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提高”,还会有村工业的发展,还会这么富裕吗?

当然,作为当事人,你的同事想必是痛苦的,80年代谁家都不富裕,他可能是因为没有钱来寄回家,只好出劳动力回家干活了。

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一是农狗估计他的大米收获应当比不承包时多,二是正是承包打破了大锅饭,才使得他妈妈不得不叫他回家帮助种地,但是从总体上,是提高了农村种地的公平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实,雇人种地不要钱,把收成按比例分给种地的农民就可以了,跟解放前的农民租地主地种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两方都是农民,而解放前,有一方是地的所有者,即地主。

投入的劳力增加了,总体的生产效率只可能是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因为地力是有限的,在没有增加化肥投入、品种改良的条件下,粮食的增产是有限的,甚至没有增产。而如果增加投入的劳力的农田技术不行的话,那么这个生产效率的降低会更多。

至于种地的“公平”,有的地方也许承包就是为了追求公平,比如小岗村,村民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很大,集体化搞不好,只能用最原始的小农经济来各管各的,谁也别占谁的便宜,似乎最公平,但是实行承包制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岗村富裕了吗?现在的小岗村居然还有人住在泥垒的窝棚里,小岗村的贫穷、落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华西村倒是没追求种地的“公平”,大家还是在家长吴仁宝的独裁专制下吃大锅饭,各尽所能,分工协作,种地好手管种地,不会种地的搞其他,因而成就了现在的华夏首富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