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书小记:The New New Thing -- 淮夷
《The New New Thing》是刘易斯(Michael Lewis)写的一本畅销书。这本书的名字有些怪,不知如何翻译才算妥帖,姑且译作“新新事物”吧。
刘易斯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美国记者,写过几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畅销书。80年代,他在所罗门兄弟做债券交易员,算是华尔街的古董,熟知投资银行的那点儿猫腻,所以他笔下那些财经题材的书籍,颇有一股子“你们蒙不到我”的冷诮的气质。
刘易斯的书,文字风趣、故事好看,这方面我要给他A+。以他最有名的一本书《Liar’s Poker》为例,取材当年他做债券交易的亲身经历。书中的办公室故事层出不穷,配合他冷眼旁观的叙事,让我从头笑到尾。可惜,中国作家罕能写出这样有趣的纪实文学。
尽管他的素材大多是时代热点,但掩卷思之,可有所悟?在thought-provoking方面,刘易斯的书,我的给分如果不是F,最多只能到C。当然,这种悟性也是因人而异。有的读者能从一滴水看到大海,瞄一眼Reader’s Digest 也能立地成佛。我就不成了,非得被人提溜着脖领子往里灌个通透,才觉得读到了根子上。
说回到《The New New Thing》,就是这样一部叙事绝佳而缺乏火花的书。不过,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读完这本书并未让我感到人生虚度,故此花点时间略为一记。
书中提到的new new thing,所谓的新新事物,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简单说,它指的是一种不断冒险、永不满足的精神。刘易斯为这种精神找到了一个最佳的American face --- 90年代硅谷的传奇人物Jim Clark。
这本书的主线,便是Clark的创业传奇。Clark连续创建了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分别是硅谷图形公司(SGI)、网景(Netscape)、网上保健公司(Healtheon)。尽管90年代后期,美国的互联网boom造出了一大堆的硅谷公司IPO神话,但是像Clark这般生猛的家伙,终究难得一遇。
为了写好这本书,刘易斯贴身采访Clark长达两年。在书中,你可以读到,刘易斯如何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Clark这个人。他们一起驾驶直升飞机,一起乘船横渡大西洋,一起列席公司董事会。刘易斯甚至选择住在Clark的家里,并从房子里找到一个废弃的纸箱,里面是Clark的一些陈年旧物。
有了刘易斯的狗仔精神,书中的Clark令读者宛如对面相逢。他是一个家境艰难的小镇孩子,一个上夜校修完学分的青年,一个38岁尚且潦倒的中年老师。这样的人,你也许会想到《金婚》里的张国立,纵有过不安分的幻想,终究还是回到蜗牛壳里面。
Clark比张国立幸运的是,四十不惑的他,赶上了互联网经济在美国的肇兴。结果这个老愤青毅然离开了稳定的教职,白手起家,去追求他心中的new new thing。Clark最终结了四次婚,创办了四家公司。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折腾。
与硅谷那些埋头苦干的工程师不同,Clark是那种idea满天飞,却完全没耐性的技术怪才。他所享受的,仅仅是灵光闪现的一瞬,俗话说的“三分钟热度”。每当他创造出一个business plan,推销给venture capitalist,他的注意力就会立刻转移到下一个创业目标。至于先前他自己创设的企业是死是活,他一点都不在乎。
这样的人或许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但是去领导一个start-up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因为你都不知道哪一天,这个start-up的创始人和最大的股东,突然就失踪了。就像书里写到,Clark喜欢开着自己的帆船在大海上漫无目的飘着, 公司的高管压根就找不到老板。
诚如Malcom Galdwell在《Outliers》一书所讲的,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付出10,000小时的实践。Clark屡次的商业冒险居然从未失手,这固然是靠着他的聪明,更因为他遇到了90年代的硅谷。这是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时代,甭想用”The 10,000-hour Rule”去质疑一个个神话的诞生。
90年代的硅谷,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解读。这本书提到,KPCB的合伙人John Doerr曾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合法创造财富的时刻”。John Doerr因为投资了Google、亚马逊、也包括Clark的网景,在风险投资界大名鼎鼎。
而在Clark眼中,90年代的硅谷又是一番景象。他认为这是techno geeks挑战venture capitalists的时代。他相信美国的互联网经济繁荣最大的贡献来自工程师,来自他那样的硅谷技术天才。但是,创造出来的财富并没有分给工程师,而是被风险资本家和投资银行家巧取豪夺。
Clark于是呼唤,美国的新经济需要一个新秩序。在这个新秩序里,工程师是老大。
工程师造资本家的反,其实在90年代的硅谷并没有实现。techno geeks和venture capitalists,这两群人已经形成了某种共生的biosphere,谁也离不开谁。
不过,在经济繁荣的时候,techno geeks的地位还是处于相对强势的,毕竟人家是创业者,是财富得以被放大的源头。比如书里写到,当Clark离开他创立的硅谷图形公司(SGI)之后,Clark下一次的创业顿时变成许多VC密切关注的新投资机会。
一家有名的VC甚至为此雇了一个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这个毕业生的任务就是跟踪Clark,随时take notes,了解这位技术奇才的思想动态。“Sleep under Clark’s bed if you have to”,这是毕业生得到的秘密指示。
另一个Clark强势的例子,是他创立网上保健公司Healtheon的时候,他拿了一支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这样的图:
Payers
Doctors Providers
Consumers
这个图的中空处,就是他脑子里设想的Healtheon,一个互联网平台,可以把美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整合在一起。美国人每年花费1.5万亿用于health care。Clark说,他创办的这个互联网平台,将超过微软,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司。
然后Clark就拿着这张草纸(他懒得写出一个商业计划书),和所谓“未来的美国最大公司”的vision,去见VC了。
你可以想象,在正常的年份,一个techno geek去如此推销一个云里雾里的business idea,不被投资人扫地出门,就算幸运了。但是在疯狂的90年代后期,VC相信Clark有某种点石成金的魔力。不管Clark要搞什么,VC都会蜂拥而上,凭着Clark的金字招牌,不愁IPO之后没有投资大众的追捧。
这样的循环形成之后,Clark的商业冒险创造了一种所谓的“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这并非他的点石成金的魔力,而仅仅是因为,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吹得越来越大了。
刘易斯写作《The New New Thing》是在1999年。这一年是dot-com bubble在美国登峰造极的时刻。你的公司利润表上全是红字,不创造任何现金流入,这都没关系,只要你租个服务器,弄个网站,把公司名字加个前缀”e”或者后缀”.com”,就变成了新经济的一员,valaution弄到天上都有人肯买。这便是所谓的”prefix investing’的把戏。
当经济活动演变得如此疯狂之时,这早已超出刘易斯所推崇的”the new new thing’的本意。刘易斯并非一个好的预言家,他身在泡沫之中,看不到它的摇摇欲坠。终于,刘易斯出版此书不到一年,过度投机造出的美国新经济的泡沫便破裂了。
对于互联网泡沫的反思,美国的财经记者Roger Lowenstein写过一本不错的书《Origins of the Crash》,我这里也顺便推荐一下。书中有一章叫做”New Economy, Old Errors”,道尽了dot-com bubble的本源。其实,只要贪婪之心不止,人们还是会不停地制造新的泡沫,old errors是免不了的,Clark也不会是人间绝响。
《The New New Thing》说尽了新经济的风光。《Origins of the Crash》道出了新经济的疯狂。--- 这两本书要合起来读,才看到一个完整的90年代的硅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