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 森林鹿

共:💬65 🌺2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4. 靖安南山雪域

  

  写这一节前俺先汗一个……开头说要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简述贞观外战时,俺压根把“吐蕃”这一块忘到鹿角后去了。后来想起来,“吐蕃(音吐播)”是在中原的“西南方”,严格说起来,俺觉得把它放到“西方篇”里比放南方更合适,但是西方那一节篇幅已经很长了……所以,马马虎虎这样吧。南方这一节就大概分两部分讲讲,第一部分是位于“正南”方向的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第二部分是西南方面的吐蕃强国。

其实第一部分都没有什么“战争”可言。俺们都知道华夏文明的主体早期是在黄河流域,南北朝乱世间大批北人南下,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长江流域已经开发得不错了,但是更南方的云贵及珠江流域的山区森林,隋唐所谓“岭南”地区,还是被刀耕火种打猎采摘的各个“山獠”部落占据着。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大山里小部落基本上各自为政,有时候下山抢抢汉人农民的粮食,有时候相互之间打打杀杀,如果遇到当地官府苛捐杂税摊派太多,就起来造反杀了汉官,然后政府军一到又躲进山里打游击……终贞观之世,甚至直到高宗武后中宗睿宗时代,岭南地区大仗不打,小闹不断,没有一个实力强劲到可以跟中央政府对抗几年的政权。“南诏”这个国家是玄宗时代崛起的,离贞观很远很远了,俺懒得细说……

  

  至于贞观时代南方“山獠”们的小打小闹,小李是怎么对付的,讲一讲“岭南冯氏”这个家族的故事就清楚了。冯家的女族长冼夫人出身于当地山民家族,她娶了……正经来说是嫁了……在南北朝乱世里从北方流亡到岭南的贵族冯宝,生了一堆孩子,然后这一家的势力慢慢发展壮大到控制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南北朝后期,中原由乱到定,冼夫人举岭南之地向中原政权称臣。

  

  到了贞观时代,冯家主事的已经是冼夫人的孙子冯盎。这个人汉化程度比较深,对中原文明有归依感,所以当有人劝他趁着隋末大乱的时候,在岭南地区自立为王,他很干脆地拒绝了,还是一心要向中原王朝归顺。

岭南地区归入唐朝版图,是李渊武德四年灭掉南方萧铣政权以后的事了。当时受命安抚岭南的大使是李靖,药师公拐骗土地人口的本事不错 ,南方基本上农耕文明影响力能达到的地方,都让他给骗来了。冯家也表示向长安称臣归顺,但是当时各地还是乱纷纷的,所以归顺以后岭南仍然是冯家的地盘,冯盎本人也没到长安任职,蹲在老家——跟岭南其他部落时不时互掐一下。

  

  这样到了贞观元年,长安纷纷传说岭南冯家要造反脱离中央政府,结合后面的形势,俺觉得大概就是军队里那一群好战武人为了打仗邀功放出来的口风[注1]。小李一度也打算派兵过去镇压,被魏徵老儿劝止了(魏老头是个军事大外行,贞观时代他对军务方面的指手划脚小李几乎全都不理会,只有这回算是被魏老头蒙对了一次)。朝廷派人过去安抚,冯盎就派了自己儿子冯智戴入朝表忠心,而且从此以后,冯家父子作为长安朝廷的代理人,在岭南镇压不服造反的山民们,效果相当不错。

  

  南方这些山区,和东边半岛、北方荒原、西边沙漠一样,因为当时中原的农业生产力有限,都属于“无法由汉人直接控制”的地区,如果设立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就必须派驻大军管治,这样成本太高而收益很小,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沉重负担。所以在当地扶持亲唐势力,由土皇帝们管理下属向中央进贡,是那个时代最合适的办法。至于这些地区内部自己掐一下,或者偶尔出来跟汉人农民打一打再缩回去,都不算什么大事。从武德中期归顺直到南诏兴起前,虽然岭南的小打小闹一直没断过,翻看史书几乎隔年就有“X州XX獠反”的记录,但是唐基本上没有出动过正规军,都是当地武装出动打一打就完事,可以说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控制还是比较紧密的。

  

  下面来说贞观年间唐与吐蕃之间的纠缠。

一个很讨厌的事是相关资料太少了。。。。。T_T

  

  唐朝方面关于吐蕃的史料,论述的重点在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其实是贞观年代结束后唐蕃战争时期,而吐蕃史料……俺们都知道每个民族早期的历史和神话记述是合二为一的……俺要是把松赞干布同志“脚踏祥云口吐莲花”之类的记载照搬上来,这个贴子前面就该标注[搞笑]然后扔进水区比较合适……

  

  只好根据现在俺能找到的资料,连猜带蒙地大概说一说。吐蕃这个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生息时间很久,据说已经有好几千年。在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时,很多原先居住在青藏高原附近的羌人跑上高原,与吐蕃人融合,使得吐蕃族人口增多实力增强,然后这一时期吐蕃一个部落里又先后出现了父子两代豪杰,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的父亲和他本人(这么写似乎有点奇怪哈@_@)。

  

  小松和小李几乎是同时上位当老大的,在小李外扫敌国内御中原大搞“贞观之治”时,小松也继承父亲事业,统一了青藏高原(南部),并且建立制度创造文字等,把吐蕃整出了一个“国家”的形态。

  

  提到贞观的唐蕃关系,不能不提的一个国家是吐谷浑(所以俺才说这一节放到“西方篇”里可能更合适)。看看俺已经贴出来的这张图就知道,吐谷浑正处在唐和吐蕃两大国的夹缝中间,比较可怜,所以贞观和高宗初期唐蕃斗法,倒有多一半是直接在吐谷浑身上开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按唐史资料的说法,贞观初之前,唐和吐蕃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往来。两国第一次发生关系(@_@)是在贞观八年,还是吐蕃的小松主动派人来长安通好,小李派了人回访,跑去吐蕃的首都逻些(今拉萨)晃了一圈。前一年,小松已经从尼婆罗(今尼泊尔)连吓带抢娶来的老婆墀尊公主,带来了佛像等文化用品,这时候听说李唐的经济文化比尼泊尔更强大,于是又向唐求婚。

  

  然后贞观九年,小李派李靖带兵马上高原,对吐谷浑开战,其实是在强力轰击吐蕃家的大门啦。这个时候小松的反应让俺很不解,按理说这孩子挺好战的,对青藏高原北边吐谷浑占据的那片肥美土地也一直很垂涎(相对于他们本国占据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三千米的河湟谷地真可以叫“天府”)。现在唐军在高原北部乱跑,实力强劲的吐蕃军怎么也该下去打一打趁乱占便宜才对,但是唐征吐谷浑之战中,始终没出现吐蕃军的身影,包括李道宗侯君集率领的南路唐军,都一直爬到了巴颜喀拉山脉上(这是吐蕃和吐谷浑控制势力的实际分割线),也没见小松放狗咬人……

  

  现在考虑,也许是小松对与唐和亲一事还抱有指望,所以束手不战?[注2]但是最晚到吐谷浑之战结束,小李对和亲一事的态度应该已经确定了:吐蕃?赞普?俺没听说过,不理!

  

  说这小子势力眼也是可以的,毕竟当时向唐求婚的周边小国太多,小李虽然都只嫁冒牌货从来不肯嫁自己的亲生女儿姐妹,但是冒牌货也是稀缺资源,不能随便进行掠夺性开采……当时跟唐“和亲”的周边国家,都是有一定实力、小李认为有利用价值滴那些,比如吐谷浑被踩平以后,小李就嫁了一个宗室女弘化公主给唐军扶持的儡傀新王,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吐谷浑这一连接中原西域(以及吐蕃)的要地。

  

  看来贞观八年那一次两国遣使互访,并没有真正了解彼此的实力,而九年吐谷浑之战中吐蕃缩头不出的表现,可能还让小李BS了一下,才有拒婚的举动。按史书上说,吐蕃使者被拒以后回到逻些,编造谎言说是因为吐谷浑的挑拨,才让大唐天子把公主嫁给吐谷浑而拒绝了小松,小松听说以后大怒,又觉得“难道俺还不如吐谷浑有面子”,生气之下带兵去吐谷浑狠踩了一把,连打几个胜仗。趁着士气正盛,又从吐谷浑的青海湖边折向西南,入侵大唐领土,兵锋直指松州(青藏高原、关中和巴蜀三块地方的交界,就是后来红军过草地的地方)。

俺个人觉得,松赞干布打吐谷浑是迟早的事,求婚不成挑拨啥的,实在很象是借口……而且打这一仗,对于吐蕃来说也是必须的,毕竟那是个强者生存的时代,小松要在东亚大舞台上争一个角色,除了展示实力之外也没别的途径。打一仗就知道了,吐谷浑基本废柴,沦为人家附庸的政权,还有啥战斗力可言……至于吐蕃军和唐军谁强谁弱……

  

  唐蕃松州之战,目前俺是看不出谁胜谁败来。开始吐蕃大军开到,唐的边防军不明虚实,派小股军队出去打一打,结果败退回来,当地的羌人部落也纷纷起来响应同族的“吐蕃解放军”,造成两国边境局势动荡,这算是吐蕃方占了便宜。[注3]

  

  消息传到长安,小李当然不肯吃亏,马上也派侯君集带了正规军出来迎战,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军阵地,也“斩首千级”,捞回了面子。这时候双方领兵的统帅反倒都冷静谨慎下来,各自勒兵不战,寻求政治解决。

贞观十二年,吐蕃再次求婚,十四年更派第一重臣禄东赞亲到长安执重礼表诚意。这次小李同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从这时候起,到小李小松两人先后过世时止,唐与吐蕃之间没有再发生战争,二十多年的和平,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这是两个头脑清醒的政治领袖,在了解对方实力以后,基于完全理性的立场而做出的双赢决定。对于大唐这一方来说,当时集中精力去对付周边的薛延陀高句丽西域等国家,投入更少而收益更大——吐谷浑之战唐军在青藏高原的妖兽行军虽然取得了全胜,但将领们回来以后,肯定也向小李汇报了高原地理的险恶以及体能反应等问题,天然的劣势再加上吐蕃军本身实力不俗,要贸然爬上高原仰攻开战,小李应该是觉得不合算,这小子在这方面一向分斤拨两计较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对吐蕃来说,扩展土地的战争也正好到了应该喘口气歇歇,抓紧内部建设,巩固已有成果的阶段——能够认清这一点,才是小松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攻城掠地的本事还在其次。其实历史上各个部落打来打去,今天占领好大一片土地,明天又被轰走什么都不剩,都是司空见惯毫不稀奇的现象了,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安顿下来,占领建设定居很长时间,最后把本民族和这块土地紧紧粘连在一起牢不可分,这个成就要大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

所以要说文成进藏代表了什么诚意,什么情谊,什么真心,俺个人是不大认同的,宁可说两方面都更多地基于利益考量。(至于文成小松成婚以后夫妻感情如何,对两国关系影响如何,这个不在俺滴YY范围之内)双方之中,应该说到底还是吐蕃人民更淳朴一点,至少小松对现有结果是满意的,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对名义上的岳父大人很是尊重。而反观小李这边……

  

  虽然没有太多证据,俺还是认定,这小子对吐蕃从始至终都没安好心

  

  史实之一:贞观十四年小李在许嫁文成公主的同时,就看上了到长安来代主求婚的吐蕃重臣禄东赞……咳咳,不要想歪了,小李是想把此人拉拢过来,或者至少灌一顿蜜汤让他回去以后受到松赞干布的猜疑,造成主臣不和,来削弱吐蕃的实力。所以虽然禄东赞打滚上吊不情不愿地一再拒绝,还是没能保往贞操,小李硬把一个有李唐皇族血统的MM塞给禄东赞当了老婆(当时老禄孩子都好几只了@_@)[注4]。不过后来看上去小李这一手没达到什么效果,禄东赞回去以后,小松对他还是信任得很,老禄本人也没因为这一桩飞来艳福而对大唐心怀感激。高宗时代小李小松先后过世,禄东赞家族掌握了吐蕃大权,正是他们主持了对唐的开战并且打赢了,从此开始吐蕃跟大唐不间断死掐的过程。

史实之二: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小李指定代表自己送亲的主婚人是江夏王李道宗。这个决定粗看之下没啥问题,因为李道宗是小李的同辈堂弟,在李唐宗室里地位很高,而且当时李道宗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去代天子受礼,接受小松这个女婿的叩拜,应该说挺合适的。但是再细想一下,结合李道宗是李唐宗室里军事经验最丰富者的背景,特别是贞观九年吐谷浑之战时,李道宗自己爬到了离吐蕃国土青藏高原南部最近的地方,在整个大唐里都是对吐蕃地理环境风俗习性最了解的人之一,那么这次让他以“送亲”为名,跑去吐蕃首都逻些转一圈,把一路上的山川地理关隘道路随便看个够,这险恶用心……[注5]

史实之三:贞观二十二年天可汗联军开西域,正经大仗打完了以后,上面说过,一个叫薛万备的小子脱离大部队,带了五十骑跑到于阗去,把人家的国王拐骗进京。这件事粗看也是平平无奇,大概就是霸权主义思想严重的唐人找面子乱欺负邻国的一个表现,但是看看地图,大家就能发现,“于阗”这个国家恰恰是西域里和吐蕃最近、直接接壤的地方。而且薛万备从龟兹的拨换城出发去拐骗小国国王,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威风,那么“疏勒”这个国家其实离拨换城更近、沿着天山山脉脚下路也更好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拨换城到于阗有两条路,要么沿着于阗河冬季干枯的河道穿过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俺没去过那地方,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只凭想象,俺也觉得穿越沙漠不是好玩的,就算沿着河道走一路有水喝,也难保不被沙尘暴卷走变成木乃伊成仁……另一条路就是沿着沙漠边缘走,一路踩着流淌雪水的天山和昆仑山麓,经过疏勒跑去于阗,那么薛万备的目标如果只是“拐骗国王逞威风”,他不拐疏勒王反而去拐远方的于阗王……远来的国王会念经 ?

  

  如果会念的话,于阗国王念的无疑应该是吐蕃经……

  

总之,贞观时代,特别是后期,虽然唐蕃之间没有战争发生,但是说小李对吐蕃抱着防备甚至备战的心态,应该是大致不差的。有时候想想,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北方已经完全平定了;东边高句丽那边,大战略也定下来了,照着去做就是;西方西域四镇收入唐版图,碎叶川那边的西突厥基本上奄奄一息叫阿史那贺鲁去敲打就好;正南方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大唐四周就只剩个吐蕃还算“实力相当的对手”,养精蓄锐伺机待发,如果小李能多活个五年八年,他是不是能集中精力拟定出对付吐蕃的战略方向呢?

  

  用虚拟语气讨论历史,永远都不可能得出人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能确定的史实只有: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死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五十岁。

贞观时代的唐军,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统帅。

  

吐蕃这一章节有个“尾巴”,就是拜田中大神所赐,现在网上炒得很热的“王玄策打天竺”。那事的过程其实挺简单,不过是大唐友好访问团访问印度的时候赶上人家内乱,被一个不知死活的阿三给劫了。当使者的王玄策和副手逃出来以后觉得没面子,跑到吐蕃向小松借兵,小松是真的挺给老婆和岳父家面子,自己拨了一千多精兵,又让尼泊尔(还有其他附近小国)出了七千兵马,都交给王玄策两个小子让他们自己找场子去。一方面是阿三们从来就不经打,另一方面王玄策他们到底也算沾了点贞观妖兽气味^-^,几仗打下来横扫中印度,把劫匪国王本人外加老婆孩子贵族大臣精兵强将城池土地……一古脑掳了来,捡着携带方便的那些拉到长安去给小李献宝。

对这个事,小李和当时的朝廷当然是挺高兴的,觉得又挣了面子,但是说实话,当时的大唐上下并没把这事看成多么了不起的功劳,大概跟白江口海战一样,就是“嗯嗯,干的不错,不过也没啥出奇的,这结果很正常嘛。”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立下不世奇功的王玄策同学得到的封赏,就是一个可怜的从五品官职,都没迈入“大臣”行列。(唐代官员大约可以分成三等,九品——五品之间是低级官员,五品——三品可以算“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就是“天子重臣”了)从现有史料看来,王同学对这个结果也没什么不满的,因为他以后还是很积极很乐呵的继续东跑西颠给朝廷卖命……[注6]

  

  说到底天竺(印度)这一块,根本就不在小李开边的战略规划之内,真的只是个(与吐蕃讲和后的)意外收获而已,相当于购物抽奖抓到的一个小甜头。因为跟中原本土地理相距太远,长安要对天竺实施统治管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王玄策回去以后,唐朝廷也没有作什么巩固建设中天竺的工作,几年以后这块飞地就随手丢掉了。

  

关键词(Tags): #贞观#外战#唐代#军事通宝推:预备役师的防化,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