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 wqnsihs

共:💬509 🌺238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国企亏损的核心因素

就我的理解,设备陈旧之类,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核心因素在于:

1、国企管理层的知识和能力有重大缺陷,当时大部分管理人员受到的教育都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验也是计划经济下的,不知道市场经济下一个企业应该是怎么运作的;结果是大量的决策错误,换几届厂长经理,再犯几个经营错误,再好的企业也要休克;

这也是为啥俄罗斯和中国被某些经济学家一忽悠就去闯价格关的重要原因之一;(朱是会砍银行贷款加息压通涨的,的确比前面的赵和李强的多);

2、国企管理层本身定位是“官”,搞企业只是晋升中的一个阶梯,上面有人照着就能升,企业做的好不好都没啥关系;而且缺少激励,如果国企整好了,在苏联是可以奖别墅和汽车的,个人生活上有大的改进,起码也有个奔头和动力,所以开头的承包法,虽然粗放,但也发挥出一些作用,我觉得效果比后来把国企搞烂了好;

3、对管理层的审计和监管薄弱,我觉得常说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其实就是监管问题,西方企业不做假账是因为会计公司的严格监督,而不是其他的原因;监督也是一直贯穿中国改革的大问题了,结果就是腐败不断发展,所谓党风一年比一年差,到最近才稍好一点;

4、民营企业在80年代诞生以后,在10几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发展到能和国企竞争,但是常常用一些出格的竞争手段,国企方面则是由于上述原因,一直被动挨打,政府方面则没有进行规划和管理;

最后是由于政策的不断调整,不少的企业陷于不景气,政府便疏于监管,形成只要工人不闹事,不上访,你怎么搞都行;而工人也天真地认为,只要你能发工资怎么搞也行,反正以后由政府管。造成对企业监管的失控,对企业领导人既没有约束也没有激励。

企业负责人各显神通,或开发或租赁或卖东西,只要有暂时的收入,能维持局面走一步说一步,至于长远的问题无人管无人问,最终造成企业资源的枯竭,同时也成了烫手的山芋。我知道的一个企业原来的负责人搞房地产开发,也确实为职工发了生活费,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换了领导,不想再开发了,就失去了收入来源,影响了职工的收入,职工就埋怨说,你还不如原来的领导,不管人家咋弄给我们发钱了。于是到最后,国家和银行都扛不住了,结果就是“消灭企业亏损,消灭亏损企业”。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提出“三年国企脱困”到底是谁,朱是懂经济的,应该不会自己跳出来唱这么高的调,这个希望忙总解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