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理解上的问题

我估计你主要是看到“情爱”两字。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文艺相当保守,基本上不允许个人情感的内容出现,电影《柳堡的故事》挨批就是最好的例子。民歌倒是有不少大胆的,但这类民歌难以登入大雅之堂。

不过,当年《乡恋》引发的争议,并不在于其歌词,而在于其软绵绵的曲调和李谷一当时确实带了点“何日君再来”味道(气声)的唱法。

乡恋的词作者是《三峡传说》的导演马靖华,作曲是张丕基,而时间是1979年。那个时代的中国音乐只有三种:戏曲、革命气息未脱的主旋律歌曲、民歌。至于词曲作者,马靖华和张丕基在当时都是体制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笔下的“情爱”其实是情和爱,可以涵盖乡情、亲情、友情、爱情,而不可能是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某某艳照门的那种情爱。

如果这个情爱有问题,那么请看一段八十年代一直笑傲语文教材的散文: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不够肉麻是吧,那就接着看: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为什么说《乡恋》的问题主要出在曲上?

这首歌被否定,是在社科院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那里。我分析的原因如下:

1、曲式上是小调(婉转温柔),而不是豪迈明亮的大调。

2、节奏型是探戈,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3、李谷一使用了一些气声唱法,第一句就能听到(你的声~音)。这个在当年是糜糜之音的特征,李谷一也确实是借鉴了邓丽君的唱法。

4、李谷一的身份与之不符。李属于那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民歌唱家,她的本位就是民歌(当然是主旋律的那种)。别人唱点糜糜之音可以,她唱,绝对不行。

当然,李谷一后来自已也说到,歌名带个恋字,这在当时都算比较那个的。

整个事件,挨骂的是李谷一(“李丽君”),而不是词曲作者。

CCTV-3:当事人相关访谈视频

另有文字报道如下:

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往事回眸:《乡恋》是这样解禁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