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 xunzhao

共:💬176 🌺51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现在一群历史真相党一个劲的向人们推销当初国军精锐德械师,很多人也非常欣赏当年的德械师以及德国军队训练方式,一致认为德械师计划如果完成,对日作战当有良好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呢?先做个对比,抗战爆发前后,世界性的军事变革还在萌芽状态,尽管坦克、飞机等新武器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其战法实用还属于一战范畴,此事所谓的德械师体系不是二战时期威震世界的德国军事体系,这点要注意,德国此时也没有完成新军事变革,他虽然给中国的军事体系注入了很多新东西,例如新式战车坦克等,但是究其战略应用并没有达到新的高度,对于彼时中国国情而言也基本上不会有那个机会。

脱去德械师身上种种遮盖物,所谓国军精锐德械师不过是德国的轻装师而已,法肯豪森曾认为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具备以下的特性:

-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

- 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

- 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以上意见看似与中国国情相合,但是他低估了国军尤其是蒋公等人在国家建设上的短板,区区黄金十年本应支撑中国军队建设的重工业、铁路交通等实在达不到支撑德械师体系的标准,也就是说德械师终成鸡肋。这点最为致命,对中国军队而言实为致命打击。1936年,中国铁路长度只有1万英里,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现代化中国”规划中的10万英里,而且其中一半位于已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国”。不知道如今的人们在统计民国抗战以前工业建设上会不会把日伪占据的东三省给统计进去。

冯·法尔肯豪森同时认为中国军队将难以在抗战中期待装甲部队和重炮的全面支援。中国工业才刚刚开始现代化,这要花上一段时间让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达到德国国防军的风格。因此他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类似于德国在一战末期创制的突击群战术。尽管这些话很多都算上是切中时弊,德国顾问团之尽职尽责也是一段佳话,问题是结果很差!淞沪会战的结果表明,所谓德械师确实打出了国军的血性,却未能打出一个像样的成绩。

再说德械武器,今人有以为不如当时的苏援武器,这点倒也偏颇,就说轻武器,德制武器并不逊色甚至还有优势,仅就步枪而言,莫辛-纳甘步枪虽说质量不错,但是傻大黑粗兼有枪栓问题,对体型相对弱小的中国人不一定合适,其他轻重机枪等双方半斤八两,重机枪都脱胎于马克沁系列,轻机枪捷克式也是一代名枪。苏援轻武器亮点是维护操作简便,适合中国大部分文盲士兵。至于重武器德国苏联援助的火炮也基本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战防炮确实不错,但是比起小鬼子的九二式窃以为不如其适合中国。苏联武器的最大亮点在于对中国空军和装甲部队的支持,苏联政府出售给中国的T26据说是安装了无线电的,苏制飞机在抗战前期也确实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点果粉无法否认。

话转回来,国军的德械师的作战效能是否达到了最初的设想,其作战方式训练方法等是否称得上精锐的称号,以送沪会战前期来看,中国军队尚有一定优势。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德制第87/88/36三个师,率先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公分重炮的“炮十团”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国军德械师战斗力在此表现其实并不甚佳,尤其是其战术应用连一战水平都未到达,以猛打硬冲为主,连德国顾问建议的突击群战术(更像是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尚且做不到有效实施,德械师的战术能力值得怀疑,这支部队不管学习对象是否适合中国,德械师至少没有学习德国军队的真本事。当然在会战中国军战役部署就有点怀具,几十万部队把阵地摆在敌人海军舰炮火力圈射程内,根本没有大纵深防御的准备,蒋公的作战部署一贯让人郁闷,为啥不能躲避一下敌人舰炮火力,在上海周边布置阵地也可以,甚至战役效果会更好。大纵深防御这点国军怎就是学不会呢。

国军将领指挥也有问题,举个例子:德械名将王敬久自己跑到租界躲起来,用电话指挥抗战男儿为国捐躯,为什么样的械什么样的术,都不会管用。但20日由王敬久带领的87师则自动将即将到来的胜利放弃。19日晚,四川北路阵地上的王敬久师在一居民带领下,通过一条无人看守的小路进入日租界,直逼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曾使中国军队兴奋不已。20日拂晓,张治中在南翔指挥所,很高兴地摊开地图,研究87师占领的街道名称,曾对他的参谋们说:“王敬久说部队疲劳,凌晨2点钟停止整顿,准备今晚猛攻,我允许了。”下面的参谋悄悄议论这不合理,如果白天日军调动,加上日舰支援反攻,则87师难以守住。果然,20日白天,部队退回原来阵地,损失颇重。

记录此事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张柏亭后来听说,当日王敬久异想天开,将师部电话与租界电话接通,本人住进租界内用电话遥控指挥。师长如此,则下属当然不会力战,张治中劳而无功。

而且战前规划首先是航空兵轰炸,却不顾空军的战斗力;计划使用重炮,但炮兵阵地设在大场,火力支援被严重削弱;把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拿到巷战中用,巷战训练和准备不足。

最要命的是德械师应该属于野战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最好的位置是二线,作为机动攻击兵团使用,而不是参加巷战。

这一战役最奇怪的是,水网稻田固然不适合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可惜在水网稻田中陷入泥潭的却是中国的后续支援部队,在敌人的空袭与炮击中由于无法展开、无处躲藏而大量伤亡,而敌人却隐蔽在城市中以逸待劳,等待自己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空军来为自己解围,等到中国军队已是强弩之末时,日军的奇兵便在疏于防备自己侧翼的中国军队背后登陆,这种部署要是出自那些德国顾问那就是扯淡了。

再看国军内部评价,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本人以为陈成将军在吹牛,除非两年内国军的军事工业能初具雏形并且训练体系能够加强,否则德械师只是画饼。

还有一个问题,德械师日常训练中对拼刺刀是否有过重视,毕竟中日彼时军队火力都不算很强,拼刺刀在中国这里还是应该值得发扬,另外拼刺刀可以锻炼战士的胆识和血性,这对孱弱的中国士兵来说属于比较有效的训练手段。反观日军除了战技术训练外对士兵的胆识血性训练都比较变态,基本都能做到临敌不慌,而国军新兵这多有一听枪响就散架的举动!

补充一个问题,国军是否做好准备适应德械师体系,首先看国军军事教育体系。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在扩大和整顿军队的同时,也着手军事干部的培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军事教育制度,陆军军官教育分养成和深造两级: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演变而来)招收高中文化程度青年,培养初级军官,学制3年;陆军大学(继承北洋),招收军官学校毕业后任职两年以上军官,培养高级军官,学制3年。

1932年前后,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各兵种军官的培训,仿照日本军事学制,先后军办各兵种学校,作为养成和深造之间的进修教育。兵科学校计有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警官、海军、航空、防空、通信兵等学校,学制多为1年。同时,国民党还创办了兵工、军需、军医、测绘、兽医等专业学校,学制一般为3年(兵工为5年);1933年6月,蒋介石为了“整军饬政”和第五次围剿,又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校、尉级军官实行短期轮训,34年夏,蒋又下令全国各部队高级将领分3批赴庐山集训,庐山军官训练团也成为国民党培训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

国军对于军官培养以及专业兵种建设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问题是国军既然已经要向德械师体系转变,那么国军的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不知道那位高手能提供国军庐山训练团的教学内容,我们看看到底怎么教育的?国军最精锐的几个师连小部队突击群都做不好,近来查了一些资料,淞沪会战国军德械师精锐在前期巷战时经常是一个营面对敌人一个小队固守的阵地而无法拿下(不知是真的假的?还有某高级将领建议战线后退以躲避日军舰炮火力,是李宗仁提的吗?)

这一仗似乎日本决策层也曾有激烈增论,近卫根本不想与中国全面战争,所以希望和谈,但是军部不知死活,说一定要教训一下国军,

石原莞尔坚决反对,一再以参谋部的名义严令上海军不得攻占南京,避免爆发全面战争。其实早打比晚打好,日本真要把东北建设成黄道乐土,那中国的未来就糟了,就等着蚕食吧!

关键词(Tags): #国军 德械师 抗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