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分析(上)发飙者
当整个事件即将过去,被人们淡忘的时候,有人发飙了。
2007年7月4日,《信息时报》发表文章《海南香蕉风波与反求诸己》外链出处
作者:卧槽马
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就感觉很不舒服,极容易让我想起谐音。
文章开首写到:
近日浏览网络,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新闻,我们的友好邻邦韩国,在去年底对全国各地208名教授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哪个成语该成为2007年期许的代表性词语,结果,43.8%的人选择了“反求诸己”,高居榜首。
然后
之所以觉得这个新闻有意思,一是惊叹儒家精神在韩国如此深厚传承,二是对这种精神在国人中日渐缺失而感慨。说国人“反求诸己”精神缺失,并不是没来由的。今年以来发生的海南香蕉烂市事件,可以说是典型案例。
从上面这段话里我读出了世风日下的味道。
然后诉苦开始:
在今年3月中旬,本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广州8667公顷的香蕉林中,特别是万顷沙地区已经有超过3333公顷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占总数的34.5%,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对于这种可能严重危及农业生产的新闻,本报予以刊载。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新闻报道。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却接连出现。先是海南方面指责因为本报上述报道,引发“蕉癌”传闻,导致海南香蕉价格暴跌,然后是中央电视台不分青红皂白,把海南香蕉大量滞销、价格暴跌归结为媒体惹祸,央视在6月3日报道中更是耸人听闻地把本报上述报道列为自去年10月末开始,海南香蕉“五次被谣言缠身”之一次。
诉苦之后当然该是辩解了 :
本报上述报道是谣言吗?只要是稍有新闻常识的人就可以发现,这完全是正常的新闻报道。广州香蕉患上“巴拿马”病,已经是事实,也有权威机构消息来源,而“巴拿马”病被称为“香蕉癌症”,也是业界俗称,无非是专家一种比喻,并非记者杜撰。这是一条再规范不过的科技新闻,并没有任何失实不当之处。至于说新闻产生了负面影响,跟这条新闻本身无关,跟报道本身无关。只能是有人别有用心,在歪曲利用本报报道,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若说本报报道有负面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广州市场,但在广州,香蕉价格并没有丝毫受波及。反倒是相隔千里之外的海南,却口口声声地宣称,是因为本报上述报道,引起市场滞销。这合理吗?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即使是后来出现了“蕉癌”谣言,但怎么能由此认定本报的正常报道是“祸首”呢?出现了这种情况,有关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追查谣言的散布者,打击扰乱市场的行为,而不是将无辜媒体作为打击对象。这种反常作为,实在是令人不由得怀疑这是在为自己的失误失职失策在找替罪羊,急于转移视线,转移矛盾焦点。
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和对方被损害的必然性,当然就要找个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该文作者成功的找到了一篇:
海南香蕉烂市的症结到底在哪?随着香蕉销售渐近尾声,情况也就看得越来越清楚。7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题为“谁点中了海南香蕉市场的死穴”的调查文章,提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市场容量盲目扩种,缺少销售渠道蕉农受欺,文章引用一位蕉农的话说,是香蕉市场本身有问题,谣言才有机可乘。这可以说是点到了实质。正是香蕉市场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才导致这场烂市风波,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自身。自身市场没问题,即使外面的传闻再厉害,恐怕也难以动摇分毫。在香蕉风波出现时,有关方面不是去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急于下定论,认为是毁于谣言,并把板子打向千里之外的无辜媒体,是不是“反求诸己”精神缺失的表现呢?
光显示了自己的正确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显示别人是错误的:
当然,“反求诸己”精神缺失,作为个人,后果有限,若是有关职能部门,则问题要严重得多。因为,这种不能“反求诸己”动辄怨天尤人的作风,容易掩盖真正的问题,转移矛盾焦点,推卸责任,是官僚主义作风的具体表现之一。如若用于重大决策,容易犯下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比如说,有关方面在总结香蕉风波时,如果不能客观分析,勇于担当,承认错误,还是把症结归因为外人外界,不从自身找原因,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想办法解决流通不畅等内部问题,那么,类似今年蕉价惨跌的悲剧,绝不会销声匿迹。海南蕉农们的血泪只能白流。
《信息时报》由此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更成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保护神,错误当然成了有关职能部门的了。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只能说,人不要脸鬼都怕。
该文作者在七月份写文章时引用了半年前就出现的“新闻”,为了和该作者对称,那我也引用一个:在07年年底的也是在对韩国全国范围340名知名教授、学者和新闻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多数受访者从5个候选成语中选出“自欺欺人”作为今年年度成语。
下面让我们看看在作者眼中不能客观分析,勇于担当,承认错误,还是把症结归因为外人外界,不从自身找原因,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想办法解决流通不畅等内部问题的“有关职能部门”都做了些什么吧!
外链出处年度期许成语新闻出处
外链出处年度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