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五)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共:💬27 🌺1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九)

雅言,官话,和其他(九)

从这一篇开始,每篇开头偶都要强调,偶不反对国语/普通话拼音。任何人要给俺扣上反对,破坏推广国语/普通话的帽子,俺一定要抗议。

在国语/普通话的推广问题上,俺反对的,只不过是那些为推广而想象,编造,忽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理由罢了。

在此,首先向西历公元1840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此,再次向西历公元1840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前,中, 后,苦苦思索,毅然决策的各界领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只不过,有的选择是你愿意,心向往之的,有的选择是你没办法,为了口饭吃不得不作的,而有的,是你懵懵懂懂,茫茫然然,人云亦云中,做出的选择,更有的,是你自认为正确无比,心中充满了崇高的理想,却站立在芝麻面前,忘记了身体后面的西瓜。哦,那不是西瓜,那只不过是一片绿蒙蒙的背影,而面前的可不是芝麻,而是一粒金瓜子。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后人,我们都没有权利去指责我们的前辈,祖先。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同样,我们现在也在作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同样也会在几十年后,乃至几百年后,更或至千年以后,接受我们的后辈的挑剔。

每个人做选择,都是有其原因的。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选择是好是坏。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要如何往那里去。

。。。

啰里啰唆了半天。回归正传。

在隋唐之前,生活在现在的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现在的我们的祖先们,要想成为文化人,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你首先要有书读,然后要有人叫你读书,再然后还要你没有生计之忧地去读。一句话,不是那么容易的。

再者,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但是自隋唐以降,事情就不一样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历两宋(包括北方的金)近三百多年的重文科举之路,在雕版印刷和笔墨纸砚的支持下,在切韵广韵平水韵的指引下,在唐宋八大家的荫蔽下,更是在官方民间的各个书院的系统传承下,大家都知道了,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颜如玉。。。

几百年下来,文人,写诗作词的文人,摇头晃脑的读书人,之乎者也的官家人,就这样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圈子,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自己的一套伦理道德,而与之相应的,就是程朱理学的兴起,而儒,也正式有了他的理论体系。

闲话一句,没有程朱理学,儒,则只不过是术而已,儒术。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仅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使得孔孟时期的儒家,只是一系列闪光的观点集成。而到了程朱时代,格物致知,才使得儒,成了道,成了家,所谓,儒道,儒家。而佛家在南北朝以来的引入,其思辨,注重逻辑的哲学态度,极大地推动了儒家,道家的理论发展。

回到读书上来。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世界,随着蒙古人的征服,灰飞烟灭。

与契丹人,女真人不同。蒙古人在征服南宋之前,已经往西打下了大片的地方,接触到了大量的其它的文明。于是,对蒙古人而言,虽然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大哉乾元的元朝,但是,元朝皇帝,只不过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皇帝而已。换句话说,只不过是蒙古大汗的一个兼职。他的本职是蒙古大汗,名义上统领整个蒙古帝国,当然,下面是由其它汗国代理统治的。

于是,一开始的元朝压根就不把什么科举,什么读书当一回事。直到后来,感觉到好像还能够笼络一些汉地的人,又开了若干次科举。但是,总的来说,蒙古人是马背,弯刀,快箭,建立的帝国,而帝国的短命又使得他还来不及建立真正完整,有效的行政体系。

所以,在元朝,北方的中原人被称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的后代),而南方的南宋人则被称为南人。 而最为痛苦惶惑的,莫过于读书人。

九儒十丐的社会地位,深刻地说明了读书人在其他文明人(蒙古人可不是野蛮人哦)眼里的作用,那就是,连娼妓都不如。

但是,读书人还是要活的。

怎么活?于是,元杂剧兴起。大家去写剧本吧,大家去演诸宫调吧。

以前读书的时候,说起中国的文化,总离不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说。而其中的元曲,就是这么来的。也算是韵文系统的滥觞吧。

但是,与唐诗宋词不一样的是,元曲(杂剧),更多的不是文化人自己与之间的欣赏,唱和,而是不得已的讨饭工具。

讨饭,向谁讨饭?向马背上的蒙古人吗?向西域来的色目人吗?算了吧,还是向自己身边的有土地有饭吃的人讨口饭,好像还容易些。

于是,真正以元杂剧发端的,中国戏曲传统,从一开始就是面向下里巴人的。

换句话说,什么官话,什么切韵广韵,见鬼去吧。能够让俺乡里的小伙子大姑娘掏铜板的,就是好东西。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戏曲,都是与方言密切相关的地方戏。京剧,现在被很多人吹捧的所谓国粹,也是一样。不要误会哦,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里的西皮二黄可是典型的徽班汉调,也就是当年的四大徽班进京带来的地方戏唱腔,经过上百年的继承,演变而来。与北京话可不一样了。在京剧里边,北京口音,不过是没有文化的地痞流氓三姑六婆们说的俏皮话,俚语俗话,所谓京白。而与之相对的正统的京剧用语,是所谓的韵白,也就是徽班汉调继承下来的当地的下放到民间口语里的官话成分。

而其他的戏曲,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地方方言,也就是与在地的口语,白话文密切相关的韵文。

没办法,读书人有文化,没饭吃,只能写点杂剧赚点稿费。

既然要与地方口语相合,又要向本乡本土的父老们要饭,自然,就要采用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口音。中原音韵,就是这么出来的。

其实我一直认为,现在的音韵学界对中原音韵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显示国语/普通话采用北京口音为规范标准的正统性而人为认定的。事实上,中原音韵的采用应该就没有超出过华北或者最南到山东河南一带的范围(不严密的说法)。

而这样出来的中原音韵,到了元朝过后的明朝,立即被立志恢复中华文化的明太祖抛到一边,而全天下读书人,(大多数)要么压根就没读过这本中原音韵,(其实也就是北方华北一带的)要么也几乎集体地遗忘掉这本中原音韵。原因很简单,洪武正韵出来了,科举制度恢复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又回来了,中原音韵,便回到他应该有的位置上,作为华北一带的地方戏,京韵大鼓一类曲艺的用韵指导,而和明清近六百年的中国正统文化传统没有关系了。而直到六百多年后的民国共和国,才有被推广国语/普通话的人们从民间,从故纸堆里边挖了出来,以显示国语/普通话(注)拼音方案的合理性,正统性,先进性,优美性,灯塔性。。。。。。

。。。

如果说宋明之间切韵广韵的被摒弃,是因为个人生存而不得已的集体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清末以降的官话用韵的再度被摒弃,则是因为民族生存而做出的集体主动地选择。

至于1840年以来的中国,被列强以舰炮相恫吓,勒索,使得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一夕间荡然无存。从华夏西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东洋留学,再到。。。

短短五六十年,中国的精英们,无一不受到巨大的冲击,感受到深刻地震撼。而这个冲击与震撼,还一直持续到今天。

很多的人想不通,为什么,难道真的是我们不行了么?

很多的原因被提了出来,仿佛,只要我们那么做了,就会在一个晚上之后,超过那些西洋的也好,东洋的也好,的鬼子们。

凡是与列强不一样的,都被惶惶然的中国精英们认为是不好的。

观诸列强,都用的是拼音文字。。。哦,文字的发展最终方向是拼音化。。。一个结论出来了。

观诸列强,都用他们的文字记录口语。。。哦,文言文与生活脱节,要白话文,要新文化。。。又一个结论出来了。

观诸列强,都用他们的首都的口音规范口语发音,法国是巴黎音,英国是伦敦腔,日本是东京口音。。。哦,中文,也要规范口音,也应该以规范的,优美的首善之都的北京口音。。。

国语/普通话的结论就这么样的出来了。

当了,在新文化,在白话文,在拼音化的旗帜下同时开展的,还有,四川话拉丁方案,吴语拼音方案,粤语拼音方案,山西话拼音方案,厦门话拼音方案。。。

而这其中的推手,首先就是广大的,自认为掌握了现代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为了赶上现代文化发展的最后一班车的,近代青年中年老年知识分子们。

林林总总的拼音方案里边,唯独没有官话拼音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官话,但是大家都不明确哪些发音是官话,而哪些不是。因为,官话,如前所说,就不是生活化的语言,更不是白话文拼音化所能描述的体系。

等到了人民共和国时代,五六年五八年国语/普通话拼音方案,被正式在大陆以拉丁字母形式,被强力政权力量推广的时候,而同时在台湾以注音字母形式,被渡海而去的民国政府强力推广的时候,大多数,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新时代的文化人,都怀着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汉字的拼音化,是我们这个古老语言文字的唯一归宿。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70年代末,80年代初,语文课本里边堂而皇之地写着,汉字的拼音化道路,是所有语言文字的必然归宿。

这里边,没有官话,没有切韵广韵平水韵,没有唐诗宋词入声平仄。有的,只是,汉语(普通话/国语)拼音方案,是汉字拼音化道路的第一步。。。为此,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年成立,一九五五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要继续整理汉字,编订汉字标准字表,还要拟出拼音文字的初步方案,。。。1985年12月16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改革,尤其是拼音化的改革,不提了。

1988年12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三定”方案获得审议并批准,明确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拟定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语言文字标准,发布语言文字管理办法,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 化。从改革,变成制定标准了。

1998年机构改革,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对外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成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了。

在台湾的国语发展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注音字母体系与普通话拼音方案体系的区别,在听觉效果和发音效果上是很小的。最大的区别只是在于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而已。我忘了,新华字典后面有专门的普通话拼音与国语注音字母的对照表。只是现在学校里边不教了而已。

在那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民国初年,国语的标准出台,一开始还假惺惺地每个字每个字每个省代表投票,也因此保留了入声系统。但是这样的国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谁真正关心,也因为它距离当地,也就是北京的口语音太远(虽然距离其他方言口音要近那么一些),于是很快就被后来的,单纯以北京口音为准的新国语所取代。而在整个软弱,在全国各地近乎瘫痪的民国中央政府主导下,这样的新国语,其实也就在南京上海附近试行了一阵子。而真正的大规模普及新国语,还是到了台湾,因为国民党的强力,加上各地新移民的蜂拥而入,才真正使得新国语在台湾推广,流传开来。

至于普通话,其实也就是新国语。但是在新文化的指导下,在建国初期的民主讨论中,在林林总总的汉语拼音话方案的指引下,虽然事实上采用了北京口音为标准,但是考虑到北京口音的方言性质,于是又采用了下面的基础: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于是普通话相对而言,与新国语,也就是台湾的国语虽然语音系统是一样的,但是听觉上,台湾的国语还是南方味道浓一些,而标准的普通话,华北的味道重一些。

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应该有北京腔的。但是在现实中,因为毕竟北京口音是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因此不可避免,北京方言或多或少的成为普通话的代替品。虽然在官方标准里边不这样。同样的,台湾的国语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也多多少少地受闽南语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看台湾的电视剧,我就怎么也不习惯里边动不动就声嘶力竭地高声呛语。与北京,台湾相似的是广东广州的普通话。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香港的电视剧。在大陆放的都经过广州配音普通话的。但是那里边的普通话一听,就知道是广东那边的。很好听,硬硬的,我喜欢。至于成都人说普通话,不说了,就是一椒盐普通话。呵呵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