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随便谈谈中国教育的前身、远虑与近忧,以及其他(一)独一无 -- 酥油茶

共:💬60 🌺17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历史上的中国教育制度

能让身处欧美的华人第一代移民在知识技术领域里落脚,第二代在学校考试里夺魁的,唐人街里无三代的,是我们文化里普遍重视教育的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在非洲裔、拉丁美洲裔身上无从谈起,在欧洲白人的历史里面,也是不存在的,只要回顾历史,就知道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建立了复杂度不亚于今日的教育考试体系。

几乎所有的古代人类,都生在一个现代工业社会难以想象的文化环境里。但文明的诞生以及发展,还需要一个组织缜密、传承严格的知识创造传播普及体系。如果保守估计的话,这个体系在中国文字成型的夏商朝就应该存在了。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是世界上古代最为重视教育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的五帝时期就有了名为成均的教育活动场所,虞舜时期就有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那时的成均和庠还不具有后世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性质,而是敬养老人进行以孝为主教育的场所。 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开始制度化,国家开始建设最高学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奴隶社会时期,除学外,每个朝代还有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设施,庠是养老的场所,校是习武的场所,序是习射的场所。到西周时国家就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家有塾,XXX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而中央官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大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屯南》60)中,从文字看,那时的大学还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商、周时国家最高学府名称为大学,周代又名辟雍,“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西周时,王都大学分为五学,东学为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中央为太学,太学又称辟雍或明堂
。在周朝的时候,据《诗》中国已经有学校出现。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由这样的教育环境所赐,孔子方在童年的时候,就可以一边玩耍一边学礼。

[URL=]

http://www.edu.cn/fa_zhan_430/20060323/t20060323_17411.shtml[/URL]

中华文化的底蕴,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孕育于史书未载之上古年代,成型于商周两朝,发展于春秋之后。而知识系统则脱胎于商及之前的宗教祭祀系统,最早是限于贵族阶层、即士大夫阶层。所谓“礼不下庶人”,而随着周王朝权利的分散,平民开始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也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也差不多绝后的百家争鸣时代。但随着政治的再次一统及中央集权的稳定,教育及考试制度也走向稳定化,框架确定,所余下的只有治世的小修小改了。

中国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有几个特点:

考试的一切最终解释权归于国家官僚阶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官吏,进入统治阶级。

知识体系是稳定的,因为非如此不足以保证权力的稳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