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400多年后,我们回看西班牙霸权落幕的标志性事件“无敌舰队”的覆灭,我们会发现这个不可一世的霸权力量竟然是如此不堪。
西班牙舰队主帅的所托非人、西班牙人对战机的屡次延误、上下级沟通途径之缺失、指挥之混乱、战术之落后、将士之怯懦避战、战事稍不顺利则全盘崩溃直至最后任英国人宰割等等,让我们不禁产生如此想法:这哪里是一代霸主啊,简直比瘪三还不如。
然而,就是这瘪三不如的西班牙人,屠灭整个拉美各个强大的印第安文明,在美洲抢掠了三百年,其掠夺的黄金白银数量之多骇人听闻。也就是这被后人止不住耻笑的西班牙人,第一次将全球五大洲通过极其野蛮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全球所有民族的文明交流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看来,西班牙人虽然野蛮,但是却极大推动了历史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其稳坐霸主位子足有百年之久,过着奢侈的生活,却也是其“劳而有所得”的结果。
××××××××××××××××××××××××××××××
瓜子总是忍不住插些题外话,大家谅解一二:
换句话来说,从促进全球文明交流和发展,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班牙人是有“大功”的。所以历史选择了西班牙人来做当日的霸主、世界经济贸易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顺便附赠了巨额财富给西班牙人。这一切,不是没有道理的。
瓜子就从中国的角度,稍举一例加以说明:
也就是这残忍、凶恶、卑劣、嗜血的瘪三,将土豆、红薯、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辗转传入中国(当然,它可不是有心做善事),使得中国人口数量突破了6000万这个千年诅咒——自西汉“文景之治”而直到明朝中后期这段时间内,中国能够稳定承载的人口上限大约就是6000万——当人口数量每次达到6000万这个峰值之时,战乱的苗头就此种下,王朝的根基开始动摇,各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就此到来。
心中有疑问的同学,可以去查查教科书,仔细确认中国各个强大王朝顶峰时期之人口数量,包括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等等,莫不如此。
原因无他,粮食供应限制了人口总量——中国原有的五谷(稻黍麦菽稷)对种植环境(如土壤、灌溉等)要求较高、产量有限,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口。所以,只有土豆、红薯、玉米这类高产抗旱、对种植环境并不挑剔(如土豆在山上、沟渠边、门前屋后就能种植、极为耐旱、产量很高,而且更为可贵的是,淀粉含量很高)的作物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口才得以上亿而不影响国家经济体系的稳定,进而在短短百年之内,就达到数亿的规模。
这一重大贡献,至少有两个积极意义。
第一,当1900年,中国遭遇全球八大流氓群殴,而战败,而面临彻底肢解,而沦落到殖民地地位的边缘的时候,列强发现,中国那富于反抗精神的人口已经达到4.5亿之多,不但超越全部列强人口总和,而且还要多出数倍。
中国人两千年来,一向做老大做习惯了,一点也不像南亚三哥一样逆来顺受,所以列强不要想用三哥模式来安排中国的角色。于是,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并且保证盘剥所得大于“管理”费用(也就是镇压费用)之难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于是,中国幸免于难,没有彻底陷入深渊中去。——孙子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但是中国那4.5亿“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国歌歌词,大家还记得么?千万别忘了,国外和国内都有“人”眼巴巴得盼望老百姓忘了这句话呢!),却非“小敌”,任你如何强,也无法将其整个吞下。【1】
第二,在座各位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并且有机会听瓜子闲扯,恐怕也是七转八转转了无数个弯,而托了西班牙人的福。没有西班牙人当日辗转送来的红薯、玉米、土豆,恐怕各位连同瓜子的哪位祖先就不会出现在世界上,自然,也不会有目下闲扯的人、和听闲扯的人。
××××××××××××××××××××××××××××××
西班牙人对付印第安人神勇无比,对付英国人则狗熊无比,这前后悬殊表现,乃是源于其力量对比的差异。
而我们追溯更深的原因,则要探究其国家力量之组织模式。西班牙本身是个领主国家,封土建茅就是其国家体制。于是,毫不意外地,国家即被分裂为两个阶层,领主和农民or农奴。
按照其社会角色的扮演准则,领主关心的就是自己的领地,土地是其财富和地位的根源,其一切的荣耀也根源于土地,于是,我们看到西班牙国家干臣、社会精英、主政者在获得国家掠得的黄金白银后,不约而同地将这大量的财富,前仆后继地投入土地——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讲,他们在进行“土地投资”or“土地投机”。
正如瓜子此前指出的那样,西班牙获得的财富,并未转化为本国产业升级和经济模式结构改善的推动力,反而以投机资本or投资资本的形式炒高了本国一切资产——首当其冲的,就是庄园、豪宅、土地、奢侈品价格。
然后,资金(当然,此时资金的表现形式,是黄金和白银)溢出资产领域,涌到全国其他行业和领域。于是,继资产价格飞涨而起的,就是西班牙国内普通消费品领域——如食品、日用品、一般消费品等等——物价飞涨。
换言之,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巨额财富带来的并非福音。据诺曼.戴维斯的《欧洲史》记载,仅仅在1591-1600年十年间,就有1900万克黄金和30亿克白银从美洲运到西班牙。这些财富,如同洪水一般,灌入西班牙经济这个不大不强而没有竞争力的、当权者也不想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小小池子里面,直接造成了(以资产价格暴涨为鲜明特征)的恶性通货膨胀。
甚至,这些以金银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过剩的流动性”竟然溢出国外,流入整个西欧,将整个西欧带入剧烈通胀的境地中去。英国荷兰这些吸纳了最多西班牙金银流动性的国家姑且不提,就连美洲金银较少流入,因而通胀应当较轻的法国,其粮食价格在1600年比1500年上涨了700%以上。【2】如此,我们可以想象,在风暴的中央,西班牙本土,通货膨胀会演变成何种样子!
而且,只要美洲来的黄金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西班牙,那么这个恶性通货膨胀就会持续进行下去。
瓜子所以说这个通货膨胀是“恶性”,除了其暴涨幅度惊人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其对于国家经济的、恐怖的“破坏力”。
不能从西班牙国家发展战略中直接获得黄金白银的普通百姓,变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除了在庄园里当农奴赚取少的可怜的报酬外,他们找不到其他工作,因为国内的工商业被国王大臣荒唐的政策和它国(例如英国人荷兰人)的廉价商品打垮了——即使如此,农奴这个不咋有前途的工作,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钱买食品和消费品,因为物价节节攀升,他们手里的钱很少,而且能够买到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少——情况只会越变越坏,而且,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当然,历史从来就没有将普通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这点,正如那个传说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
所以,西班牙普通百姓的困窘,并非损害西班牙国力和国家利益的决定因素。
真正有意义的,是西班牙经济结构的落后,和因此引发的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落后。
瓜子已经提到,西班牙的现实,使得在其国内发展工业、商业都是不理智的行为——风险极大(资本代理人可能会被扣上“异端”的帽子,进而被砍掉脑袋)而收益极小(恶性通胀、畸高的生产成本和糟糕的运营环境,彻底毁掉了商业运营的可能)。
因此,西班牙将源源不断的金银以贵金属货币的形式,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送到了英国、荷兰的国内。在换回了其廉价商品的同时,也以源源不断的购买力(流动性),支持了英国荷兰的工商业不受限制地飞速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霸权培养了强有力的掘墓人。
如此发展下去,长达三百年的金银财富的获得,反过来,却变成了西班牙国内经济的毒药。怪不得有位评论家这样写:“使得西班牙贫穷的,是她的财富。”【3】
最终,在西班牙国家力量与新兴的英国硬碰硬的时候,西班牙的牛皮吹破了,西班牙的英雄形象,换作了“一代狗熊”的标签。
我们将这个杯具反过来看,就是英国的洗具。西班牙掠夺美洲的过程,就是英国工商业资本不断获得市场支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要七转八转,转上几个弯);而西班牙源源不断获得的金银,转了几个弯之后,就化作了对英国工商业源源不断的有效需求或者有效购买力。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崛起的信用支持和购买力保证,就是西班牙每日价努力进行的、掠夺金银的行为。
以金银为外在的表现模式,西班牙的货币供应扩张(或者叫做“信用扩张”更加好理解)进行了百年之久。而这一百年时间在世界历史和经济史上的真正意义,就是全力支持了世界工商业资本(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资本)成长壮大。
反观“无敌舰队”一役之前和之后的无数次对阵,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两种体制的碰撞:一边领袖是关心西班牙本土田产的领主贵族,一边将帅是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的海盗头子(霍金斯和德雷克);一边是应付公事、磨洋工,深体当和尚撞钟精神的摇桨奴隶和农奴出身的炮灰,另一边是满眼闪着金光(金子的光)的海上强盗;一边是数量多达3000门、却射程较近的大炮,另一边却是数量较少、却射程较远的大炮;一边士气低落——大家个个准备瞅空子溜之大吉,另一边士气高涨而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刻撕碎对方,抢夺船上所有财宝。
于是,西班牙霸权在无敌舰队一役之前之后的无数次打击下,逐渐瓦解崩溃。
事实上,这是个必败之局:
西班牙打赢了某场战役,保证了美洲金银运入,也是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金银,倒手就会流入本国房地产市场——抱歉,不是房地产市场,是资产领域,囧!瓜子糊涂了,把西班牙那帮鬼佬当成我堂堂天朝了,写顺手了,就弄错了——将国内资产价格炒得更高。
进而,资产价格的暴涨,将会带动整个国家通胀情况继续恶化——其他领域尤其是日用品和食品领域价格暴涨,于是,本国已经恶化的经济环境被搞得更烂,国内的实业(工商业)也因此变得更加凋敝,而这一切,最终导致本国国力的持续衰落下去。
然后,金银为外在表现的流动性在七转八转之后,马不停蹄、金不停脚(金子有脚么?)地流入英国(当然,英国要拿呢绒之类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来交换),从而以硬通货和有效购买力的身份,继续推动英国人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最终,将英国国力推得更高——这意味着下次战役中,西班牙人面临的敌人更加强大。
反过来,如果西班牙人打输了某场战役,则大量金银(以英国海盗战利品的形式)直接流入英国(英国人省事了,不用拿商品来换了,呵呵),那么这些金银还是以信用货币的形式出现在英国国内,同样推动了英国的信用扩张,进而推动英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效果是一样的:下次战役中,西班牙人面临的敌人还是会更加强大。
所以,所谓“无敌舰队”一役,在西班牙霸主地位的崩塌上面根本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不过是因为这次战役的规模更大一点罢了。
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本人晓事得很,至少比当今的众多专家强得多。史料显示,他对于“无敌舰队”之覆灭并不感觉特别痛心,因为他元气未丧,他本钱还多的很。他说:“只要朕愿意,朕随时可以再次组织起第二个‘无敌舰队’来”。【4】所以,对于战败归来的主帅梅迪纳,菲利浦二世并未将“丧师辱国”的罪名扣在其脑袋上,然后将其刑戮,反而对败军之将好言抚慰,并且继续委以重任。
然而菲利浦二世永远也没有机会击垮英伦三岛了。虽然他很聪明,然而他却勘不破这必败之局。
西班牙的杯具在于:无论西班牙如何挣扎,都在为他人(英国人的工业崛起)做嫁衣裳。
所以,西班牙的杯具,反过来就是英国人的洗具。
【1】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然而中国百姓拼死抵抗外侮的斗争从未平息。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因此而无可奈何地说:“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于是,全球列强合谋宰割中国,分而食之的阴谋就此破产。
另外作为鲜明对比的,是南亚三哥的软弱——俺没有侮辱三哥的人格,俺有数据支持:据《世界经济千年史》P102记载,“统治印度的英国人极少。1805年,在印度的英国人只有3.1万人(其中2.2万人在军队,0.2万人是政府文职官员);到了1931年,共有16.8万英国人(6万人在军队和警察局,0.4万人在文职政府,6万人在私营部门)。英国人占印度人口的比重从来没有超过0.05%。”
【2】参见:诺曼.戴维斯的《欧洲史.上册》P516“价格革命”一节。
事实上,欧洲当日剧烈通胀的情形,我们还可以引很多例子作为佐证,比如《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P337页中讲到:“16世纪从美洲西印度群岛输入欧洲的金银绝对数字是 16632648.20公斤白银和 181234.95公斤黄金,此中尚未计入走私贩运的部分。(这样大量金银的输入,结果就是剧烈通胀,通胀甚至蔓延至整个西欧——瓜子注)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法兰西斯—世统治时期(1515~1547年)利佛尔(利佛尔,又称为“锂”,是法国当时的货币单位,为一种将近5克重的银币——瓜子注)的购买能力从其前任统治时期的 55法郎下降到47.85法郎,1547年到1559年又下跌到27.50法郎,1559年到 1610年降到12.50法郎。按1914年以前美元比价计算,这些复本位制中金银法定比价意味着法国利佛尔在不到一百年时间里从12.20美元下跌到2.40美元。1200年价值22000法郎的财产到1300年仅值16000法郎。到1400年仅值7500法郎;1500年仅值 6500法郎。而在16世纪,即在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时代,那份值6500法郎的财产竟然下降到2500法郎了!还应记住,在那个世纪,整个欧洲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该世纪法国的情况相同。”
而现今使用中的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课本中则讲到:“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3】参见:诺曼.戴维斯的《欧洲史.上册》P516“价格革命”一节
【4】事实上,菲利浦二世的话是:“我应感谢上帝,使我具有这么大的权力,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很容易再建一支舰队。只要泉源不断,一道流水虽然有时可被阻止,但也并没有太大的重要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十三(六)、西班牙的杯具,和英国的洗具
🙂荷兰症状 9 快乐是什么 字509 2010-09-13 17:33:44
🙂美国现在发的国债就是当年的美洲白银 2 dolong 字191 2010-09-12 10:15:13
🙂怎么觉得这更像是美国呢? 3 愚弟 字510 2010-09-12 09:46:22
🙂我更讨厌的是影帝那帮垃圾炒房子 26 西瓜子 字430 2010-09-12 09: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