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谈洪水与共工 -- 人间树

共:💬23 🌺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谈谈洪水与共工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比较过火与冰这两个毁灭性的力量,并认为世界毁于火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事实上,真正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毁灭性的力量非洪水莫属——今年的大洪水再度提醒了我们这一点。

不仅如此,关于远古时代大洪水险些毁灭世界的恐怖记忆,一直流传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中国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远古洪水记忆。

说到大洪水,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就必然无法回避——共工——洪水从共,连名字都得之于共工。

关于共工,各种文献资料颇多。

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是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淮南子-原道训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这是说,共工时代天下的大洪水是共工撞倒不周山,让本来平坦的世界发生了西北高于东南的倾斜的结果。

根据今天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这是太夸大了共工的力量,如果他真有撞倒不周山的神力,又怎会争帝失败呢?

那么,历史真相又如何呢?

其实,就在淮南子的另一篇里,就说出了真相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淮南子-本经训

共工并没有撞倒不周山,导致大洪水,但他利用了自己身处高地的地理优势,蓄水为兵,为害地势低下的东南各民族。

类似的记载还有: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国语》—周语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其胜禽兽之仇,以大夫随之。”桓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武之皮,卿大夫豹饰,列大夫豹彳尼辵。’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若从亲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鲁胜于外;大夫已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此尧舜之数也。”

——管子—揆度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共工利用地势称霸的目的似乎暂时达成过,但后来因此被诛灭。

这里要说两句题外话,上面引过的揆度,河友泉畔人家也引过,他说:

注意《管子》里的几个关键数据 “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海洋占比71%左右,陆地面积约1.5亿平方公里。 我们假设管子里的2里等于1公里,14000*13000 大约是1.8 万亿平方公里。这仅仅能归类于巧合? 尤其7:3的比例关系,《管子》成书再晚,也不可能晚于秦汉,也不可能是今人伪造。

泉畔人家:不止山海经

老实说,看到这个说法,我真地笑了笑。

洪水之前,水归水,地归土,洪水来时,水势滔天,大水漫过原来的土地,只有高处才能浮现在水面之上,就象这个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洪水越大,被淹没的土地越多,人们可以立足的高地就越少,共工时代的大洪水有多大?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尚书-尧典

怀是怀抱,襄是什么意思?

看看金文字形就知道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说,浩浩荡荡的大洪水啊,淹过了高山,吞没了丘陵。

按揆度的说法,当时可以立足的土地只有十分之三,而其他的地方一望皆是滔滔。

而大洪水退后,以前是什么水陆比,就基本恢复原状,与现在地球表面水陆面积之比真的是八杆子都打不着。

如果不是急于拔高中国古人,怎么会连这么明显的错误都看不到?

在上面的分析之外,还有一点很明显:

中国的大洪水是与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向相关的,世界其他地方并不一定如此,所以这里的洪水情况只适用于中国,怎么可能说成是整个地球的水陆面积比呢?

这也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当时的学者,其地理视野没有超越中国本土的范围,那些东西,南北的数据,不过是他们的世界的想象而已,怎么作得真呢?

题外话说完,我们接着说共工。

文献记载的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众说纷纭,杂乱而难统一。

究其原因,除了年代久远,当时没有文字,事后追记的困难之外,还有一点,与我们这段时间讨论的文字问题也有关。

其实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语言中的某个词,有确定的音,不一定有确定的形,学者们公认,很多古代的专有名词,只是拟音,而

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文字去拟音,就造成了很多混乱。比如说帝俊和帝舜,

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山海经

这个三身,就很有可能是舜的缓读。

又如匈奴的各种名称: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匈奴列传

同理,共工急读,也可读出一个字来:鲧。

虽然单从史籍记载看,共工和鲧经常被当作两个人对待,但细心研读,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1 共工和鲧都因洪水亡身

共工之灭请看上面的引文。

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国语-晋语

2 共工和鲧都蓄水

只是共工蓄水是为了称王,而鲧据说是治水的错误方法。

3 他们都有个好儿子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

。。。。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礼记》

这是说,共工氏以洪水霸九州,而他的儿子后土治水平九州,所以得到了天下祀之以为社的纪念。

至于鲧的儿子禹治水成功,创立夏代,更是为大家所熟知,我就随便举一例好了:

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国语-晋语

4

尧欲传天下于舜。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韩非子-外储说

共工兴洪水,鲧治理失败,其子禹治水成功,是一般的说法。但此处说鲧死在共工之前,哪有这样的道理?

若把这两人看作一人,倒很顺理成章,所谓的谏传天下,无非是前文所说的争为帝而已。

5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一般的说法,是鲧堙堵洪水失败,而禹疏导之法成功,按此处的记载,都是布土。

新出的遂公盨,年代在西周中期

点看全图

http://9610.com/xianqin/suigongxu.htm

铭文一开始就说: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http://www.cass.net.cn/file/200302285402.html

敷土,布土同义,都是散布的意思。

由此可见,堙堵与疏导的对立并不存在。

总的说来,我相信共工蓄水为害天下而借以称王,后被诛灭,而其子禹则公而忘私,在父死后,以天下苍生为怀,治水赎罪,得到

天下的拥戴。

这个故事,在今天仍不失启发意义。

关键词(Tags): #洪水(嘉英)#共工(嘉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