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帝都者,京师也,官名北京,旧名北平、燕京、大都……。我这是第四次到北京了。第一次是1976年,和祖母一起从银川回上海时路过北京。北京宽直冷清的大街、匆匆驶过但窗帘紧闭的轿车、神秘的大院、森严的部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正是四五事件前夜,天安门广场上热闹得很,人群、花圈到处都是,我想去看热闹,被祖母一把拉住不让去。祖母不是政治上特别敏感的人,但她那么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她,这是是非之地,别参合的好。果然,火车到上海的当天晚上,收音机里就是吴德讲话。第二次去北京是1986年,女朋友正在北大幸福地享受校花待遇,我则正好有机会去探访胜利成果。北大上下(包括女生宿舍,牛吧!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看门的)自然走了个遍,周边的颐和园、香山、圆明园(那时没有围墙,随便进,北大后门骑一个自行车就过去了)这些也一个没拉下,还到承德去了一次。不过老实承认,风景没有看进去多少,哪有时间看风景啊!有意思的是,我大学同学中有考上北大研究生的,这时正好是暑假,宿舍铺位有空,于是挤到他那里,可巧他宿舍上下还都认识女朋友,谁叫校花知名度高呢?第三次是2000年,已经在加拿大晃荡了十几年了,一家三人一起去北京。北京繁华了很多,东长安街上的大小高楼在建筑风格上看着似乎有点无政府主义,故宫、颐和园都成为高楼包围中的盆景,地铁过天安门时还是从老北京站、前门那里绕一下。这是女儿第一次去北京,也是唯一一次。以后她还回过几次中国,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再去北京,看来需要补课了。
这次上海到北京,我特意没有坐飞机,而是坐火车。好久没有坐火车了,尤其是中国的火车卧铺。听说动车如何了得,动座和动卧如何快捷舒适,我就特别想坐一坐。一方面体验一下,另一方面,火车沿途可以看看祖国大地的风貌。如果说北京、上海这些橱窗城市不能代表中国的全貌,那铁路沿线反映的就是更大范围的中国。如果那么长的铁路沿线都是橱窗,那也就无所谓橱窗了,说明改革开放的受益范围已经大大拓延了。不过动卧是夜车,什么也看不到,所以去北京坐的是动坐,回上海坐的是动卧。动座朝发夕至,可以看风景;动卧夕发朝至,可以在北京多一个白天。
上海站里,这不是最拥挤的地方。照片拍糊了,反倒有特殊的趣味
动座从上海站发车,N多年前,这是上海“新客站”。现在老北站彻底没有了,“新客站”的称呼也被人淡忘了,这里就是上海站了。说实话,这个设计在30年前还算不错,但在今天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了,显得太挤太乱,最大的问题在于候车空间太小,根本不能容纳足够多的候车旅客。中国火车站还在沿用已经很过时的候车-登车模式,要开车前20分钟才放人,而西方火车站大多已经没有候车这一说,走进车站大厅就是检票,检票完毕就直接上车等候,要是通勤火车的话就在站台上等候。当然,中国的情况不一样,火车依然是长途旅行的主要工具,人们出行依然带着大包小裹,为了补偿市内交通时间的不可靠,还喜欢早早就来到火车站等着,站台、轨道的数量远远不及车次的数量,这样的候车-登车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不过既然要继续这样的模式,就要把候车空间弄得好一点,使等候的旅客有地方坐下来,东西有地方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乱七八糟。这还不是春运高峰,民工返乡的时候一定很恐怖。但春运这样的高峰不能把客流往少数巨型车站引,越集中越糟糕。以上海到开封为例,平日只要发上海站到开封的车就够了,春运时,增发从虹桥站、昆山站、苏州站的车,可以分流很多客流,减少拥塞。南线也一样,可以从南站、虹桥站、嘉兴、湖州、杭州发车。我这只是想当然而已,或许又要挨砖了。
长话短说,动座分一等二等,位子和间距是一样的,一等在左,每排二座;二等在右,每排三座。和飞机经济舱相比,动座的前后间距要大一点,差不多相当于商务舱了,但左右间距似乎小了一些,不过还算舒适。
动车上的乘务员人称动姐,这班动车上的动姐个个身穿格子衬衫,在腰里打一个结,不像制服,倒像邻家女孩,平添几分亲近感,很有意思。动姐们个个漂亮、年轻,高矮胖瘦都差不多,一样的发式,看样子也是有文化之人。瘦弱的女孩还要帮旅客提行李,还要耐着性子对同样的荒唐重复千百遍同样的话,真是不容易。这个车组的普通话有一股奇怪的腔调,既不是北京腔,也不是上海腔,估计是重复遍数太多了,被她们偷懒吃掉点音调的“动车腔”。看着这些清一色年轻漂亮的动姐,不仅想到,如果动车或者服务行业形成只能用年轻漂亮女孩的观念的话,她们10年后该怎么办呢?光靠嫁人、回家带孩子不是一个办法吧。中年以上有经验的服务行业人员其实是一个宝,国外最高等服务行业的服务员都是有相当年纪和经验才能做的,中国似乎还没有这个事情。
动姐在帮着整理行李
意外的是,动车上重复了中国火车几十年前就有的一个老问题:行李架上行李超宽。说不出行李架是不是比老式的绿皮车上的更宽一些,但不少旅客的滑轮箱超宽。火车站对旅客随身行李的尺寸和重量似乎不在乎,但这样的“民航标准”的动车似乎也应该贯彻民航随身行李尺寸、重量标准。现在这样的超宽行李很不安全,列车晃动把行李晃下来的话,是要出人命的。旅客照例说“没事的”,他们可能也是真心这么认为的,但南京挖穿地下乙烯管线的家伙在出事前一秒钟也是认为不会有事的。动姐要检查,超宽太离谱或者堆放得不安全的要拿下来放在座椅下,但超宽不超过三寸的一般就不折腾了。她们也不容易,但这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对安全问题的侥幸心理,等到哪天行李掉下来砸坏了人,不光受害者和列车员倒霉,舆论又一致谴责从体制到铁路到中国人的素质,唯独不检讨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是不是会犯同样的愚蠢。
动车在上海就满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厢接头处就开始有无座旅客席地而坐,越到后来,无座旅客越多,走廊里都坐满了。要说中国旅客的素质,那还真不敢恭维。明文规定动车上不准吸烟,就是有人吸烟。动车是全封闭的,烟雾排不出去,他们也照吸不误。估计原始设计时可能有烟雾报警器,报警多了,乘务员都嫌烦了,于是碰上了就罚,碰不上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烟雾报警器,那就统统故障殉职了。
最高速度的时候没有拍下来,199也不错了。
动车准点出发,一出上海市区就平稳加速,最高达到231公里/小时,对于既有线路,这很不错了。但在有的路段,速度可以下降到70公里/小时。车厢里有一个速度表,时不时看一眼满有意思的。在任何速度下,动车都很平稳,噪音很低。和其它动车会车时,感觉到明显的动压。不远处,可以看到高铁已经从上海到北京一路铺开,接近完工,据说明年就要开通了。虽然高铁没有在今年的世博期间开通,但这个中国速度已经够惊人的了。换上任何其他一个国家,这样长的高铁线,没有十来八年想也不要想。
坐白天的动车就是想看看沿线的风光,看看橱窗之外的中国。苏南已经高度城镇化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有不俗的高楼林立,但还是能看到港汊河道里穿梭往来的船队,水田边看田人的小屋,和绿油油的田野。看到铁路边一片低洼地里,水草丰满,几只水牛在悠闲地渡方步,有一口没一口地嚼嚼嫩草;田埂上两个农民带着大草帽,开着手扶拖拉机拖带的斗车,在说笑中不慌不忙地干着农民的事。时光好像倒流了。从南到北,田野一片油绿,看来今年收成应该不错。但地里没有什么人,估计农忙时候还没到。
特意留意了农民的居住情况。江南农民早已成为农民贵族,自不待言,但淮北、华北呢?越靠南方,两层楼小屋越常见,样式还是和30年前没有太大的两样,一层是客厅和厨房,二层是卧室,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一座小楼。越靠北方,平房越多,很多是带小院的三开间长方形,简单实用。有时是前后连续几座一模一样的平房小院,估计是一大家子,老子、大儿子、二儿子、……。看到很多农民新村,更多的是小城镇的连片住宅。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不少不超过20年的房子已经显露出严重的老态,肮脏的外墙上涂料已经剥落得不成样子,空调机、电线拉得乱七八糟,搭建架构比比皆是,估计会很快需要大修,或者为更新的住宅让路。上海也有同样的问题,在大批建造的同时,对未来需求很缺乏远见,迅速成为鸡肋,迫使重复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动车晚上9点多到北京南站,出站就可以坐地铁。西单上来,看到一大片人在跳舞,大概是晚锻炼。或许是周末的缘故,拦出租车很不容易,最后拦到一辆,开到旅馆。一路听听的哥侃大山,佩服于北京人的语言天才。旅馆在故宫东北角上,路上经过景山、北海、故宫,晚上打上灯光,很是漂亮。到达旅馆,已经快11点,晚饭还没有吃。这是我在离开加拿大前从Expedia上订的,算是“涉外旅馆”吧。我自然不会去那些骗洋人的吃食处所,出门就是一溜胡同小店,就是他们了。摇摇晃晃走进一家山西面馆,要了一碗山西凉粉,挺好。然后打道回府,洗澡,睡觉。
* 沿路其实拍了不少照片,但我在火车上不想开包,不想大家伙照相器材摸进摸出,所以只用了一个20年的胶卷傻瓜相机,结果隔着玻璃都拍糊了,没法用,很是郁闷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查查 字0 2010-09-26 05:56:59
🙂喜欢这句,大型码头沿长江岸边一字排开,巨大的货柜场一望无 dfindy 字0 2010-09-25 19:34:44
🙂坐船和飞机上看长江口当然不一样。 njyd 字0 2010-09-25 18:27:07
🙂帝都篇之一:进京
🙂等下次晨大回国的时候,就可以在虹桥枢纽上高铁了 猪头大将 字0 2010-10-20 22:29:59
🙂坐动车从来没见过吸烟的 3 冬伏 字165 2010-10-11 21:28:09
🙂为北大那段握手,原因不说 1 瑞士 字32 2010-10-08 07:03:33
🙂先花!好象有些动车改从虹桥发车了,车站极大,有候机楼风格 桥上 字0 2010-10-03 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