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整理】上绞架的日本战犯和以抗联为主体的东北抗日力量 -- 黄河故人
1981年开始,新加坡全国入学就读小一的华人子弟,除了华文科与品德科还用华文华语之外,其他科目一概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只占5%的课程。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从此全面转化为象徵性第二语文教育。而在这一年入学的华人子弟自然成了「英校生」,与华族学生的差别只在于家庭用语的不同:用方 言、杂菜华语或杂菜英语、英语。「华校」这个名词从此成为过去式,「华校教育」的坟墓早已被新加坡的杂菜文化广场覆盖了。
在「去华校」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华校生的大本营──南洋大学。从南大的兴衰史 可以看到李光耀确实花了很多心血来诊断南大的命运。南大生与大学理事会为了维护华文最高学府的媒介语,与政府发生很多过节。面对来自李光耀排山倒海的压 力,理事会成员被换血后,接受由李光耀提出的联合校园的过渡性方案,把南大新生送到新大在武吉知马校园上课,导致云南园变成新加坡西部郊外的临时招待所 (小酒店)。南大在政府政策的折磨下,到了 70 年代末期已经是「气血两枯」,经历了 25 年风风雨雨,终于在 1980 年卸下招牌。
1975 年,教育部长李昭铭走马上任南大校长,在政府的压力下将南大的教学媒介语由华语改为英语,南大从一间华文学府换上西洋的外套,成为副牌英文大学。1980 年开始,新加坡教育进入英文化的高速公路,除了母语科目外,其他科目一律采用英语。
南大关闭后,新加坡华文中学的末日进入倒计时。华校对李光耀来说,确实是「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 1959 年李光耀登台时,新加坡人根本没有料到这位带着满脸「客家笑容」的华人政治家,竟然比殖民地的洋政府还厉害;英国人喜欢采用「西医」治疗新加坡的教育问 题,动不动就要「开刀」──动手术;而李光耀采用「中医」来推出英文化教育更高明,让华校不痛不痒,自然掉落。
1987年,残存华校按照教育部的计划,纳入以英语为主导的统一源流,华校的历史到此标上终止符。人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的英文与华文的使用,就像中国古代阳历与阴 历互补的角色一样,所谓:「世界行阳历,民间记夏时。」李光耀推行的概念,基本上把社会分成两个世界──上游社会与下游社会:上游社会使用阳历(英语), 下游社会使用民间的阴历(华语)。很明显的,华语在新加坡已经降格为方言,成为巴刹(菜市场)语言──低层主妇沟通的语言;而华文的社会地位,也从当年的 中流砥柱变成「不成功人士」使用的语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新加坡人不承认是中国人的确如此 7 萨苏 字254 2010-10-24 07:03:51
🙂新加坡年轻华人确实不太愿意讲中文 sweeter 字737 2010-10-27 03:20:18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理解的 jetcar 字466 2010-10-26 18:24:17
🙂网上资料
🙂这种网上资料,鱼龙混杂 4 禅人 字1205 2010-10-25 20:55:22
🙂Ding. wxmang的书童甲 字0 2010-10-25 21:15:39
🙂最好去新加坡实地看看 萨苏 字82 2010-10-25 11:07:16
🙂李光耀也是那场屠杀的幸存者 步亭先生 字0 2010-10-24 05: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