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育儿主题分析讨论系列 -- 大懒虫1号

共:💬21 🌺1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关于第一贴的补充:究竟什么是问题?

对于什么是问题,之前在懒厨同学的帖子下面跟过:

关于问题的定义

虽然说得比较简略,但意思我想是表达清楚了。由于看到或者注意的同学比较少,我觉得有必要再粘贴一遍。

关于什么是问题,关于问题的定义,这个里面讲究是蛮多的。其实我个人还是蛮倾向于用“成长的课题”来替换“教育中的问题”一说。

对于父母而言,能做到随时看懂孩子用生活中“不起眼”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成长的课题”,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的,诚然能做到如此,还是存在一些盲点的。不得不忍受由孩子带来的系列“挑战”。即使有些家长是天生的有天赋的高水平的家长,也不一定看得懂他们的孩子所展示的所有“课题”,因为什么样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水平越高,孩子的挑战策略也越高。

举几个简单通俗的小例子说明下吧。

比如年初有一次我在从宁波到上海的大巴,前座是一对母子,孩子大约1岁的样子。起先我是打瞌睡的,但一会儿,发觉那孩子在一个劲地逗我,想引起我注意。于是,俺就配合孩子的游戏了。孩子在自己玩一个游戏,就是以座椅的靠背为道具,他从座椅的两侧的空隙处一会左一会右地向我张望,也就是,他自己在玩藏猫猫的小游戏,对我,我感觉是他期望我能给予一些回应,于是我就以微笑来回应他。他玩得不亦乐乎,在椅子上颠来倒去。终于,他旁边的母亲发现了。

孩子的妈妈先疑惑地看了一会孩子,又疑惑地朝我看了很多眼。嗯,她看我的时候,我目无表情。

然后,她对孩子说:“孩子不要怕,阿姨没在吓唬你呀!”

俺的内心当场晕菜!

【小议】相信很多家长对此是表示不屑的:切,连自家的孩子是开心还是惧怕,这都判断不出来,还活什么呀?果真如此么?其实这个事件跟忙总举例说明的京城第一美女,本质无二。

wxmang:我坚决支持实践出真知,但是在养儿育女上却不一定

再举一个貌似复杂点的:

比如某孩子,俩事业上均有成就的高学历的家长发现一贯乖乖的且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孩子“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举动:出门带刀(较锋利的水果刀)、在家没事就摔东西砸东西发泄、逃课、用烟头烫自己手腕、频繁与品行有问题的同伴交往,忽然打扮风格趋于流里流气,不爱搭理父母,同时,喜好体育课,狂练肌肉和力量。家长的担忧:“完了,孩子要变罪犯了。完了,孩子要变精神病人了。”老师的结论:“赶紧转校吧,初中不能在本校毕业!(别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家长带着孩子就医吃药找各路高手咨询建议。结果如何?情况越来越严重,孩子干脆连学都不上了。

如果单听家长的哀叹与老师的判断,这孩子真是没救了。

而事实呢?事实是,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导致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而也定义错了问题。

俺经过重新考察一些事情,最后的结论是:孩子其实没问题,只是他在之前发生的某件事情中,无力独自承担由众人一起造成的后果。也就是,那么多人一起制造的某件事情,但结果却让孩子独自去承担,这对他不公平。他内心缺乏力量,所以一边在独自承受压力,一边试图通过体验自己过去所未经历过的行为来寻找力量。通过体育锻炼,他肌肉是强壮了,带刀摔东西烫自己在俺看来都是孩子内心压力的释放同时也是体验一下自己力量的提高。但内心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足以应对当前的课题,而这,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尤其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

这么重新一解释。不管你们信不信,孩子的变化是立马就呈现的。那些让父母担忧的“犯罪症状”在一周内又“突然”不见了,原因无他,因为这些本来就不是核心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孩子内心在慢慢地滋长力量去应对学业。(这个例子就这么简单一说,前因后果还是很啰嗦的,大家不要追问细节了。)

【小议】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越复杂的现象,本质越容易找到。但越简单的,那就越不好找。

比如这个,

去年某一天,我在地铁里。当时人非常多。我刚进车厢,就只能站在门附近了。

而几乎同一时间,离车厢门最近的一个孩子,一个劲地朝我看冲我友好热情地咿呀咿呀。孩子的妈妈非常不好意思,使劲把孩子背向我抱着,但孩子还扭头朝我看。

于是,车厢内无聊群众都朝我看。

于是,我不好意思地挤到小孩子跟前,向她问好:“你好美女,有8个月大了吧?”孩子妈妈代答:“我们是双胞胎,已经一周岁了,我是姐姐。”然后孩子妈就向我道歉,说这孩子平常不这样的,真是对不起,孩子平常不会逗陌生人的。巴拉巴拉巴拉。(车厢里就只有我们俩个的声音及孩子的咿呀咿呀乐的声音)

诚然,我也在自我检查,俺衣着朴素灰暗不起眼,神情如常,手里也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最关键的是,那天俺还比较疲惫。而且周围这么多人,为什么这孩子就冲我乐呢?嗯。这里,俺没有自我得意,经常有小孩冲我乐,但都多少可以发现原因的。而这位真是让我不得其解。

其实,一会儿就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了,嗯,一站之后,孩子妈抱着孩子下车了。她们把位置让给我坐了。在这么拥挤的地铁里,这个一岁孩子主动跟我打招呼的目的,是让座给我么???

当时,我就只有这么一个顺理成章的答案,但显然这只是巧合,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妈妈不知道,俺也不知道。当然,这个也不重要,因为过程很开心,如果孩子当时朝我大声哭,我就得刨根究底了:)))

2010年10月31日晚

关键词(Tags): #定义问题#儿童教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