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发个争议话题:中国历史上人均最富裕的朝代 -- 森林鹿

共:💬70 🌺3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课题上目前影响较大的两个作品

另外再说一下,在“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课题上,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前人成果。

一是《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从出版年份也能看出来,这书比较古老了,是八十年代初作品。那个时代的学术书籍,普遍优点是作者踏实勤奋、努力苦干,态度非常认真,象这对于原始史书史料的统计整理,就受到了后来人的一致好评;普遍缺点呢,一是缺乏对于后来的新出史料(比如考古发现)的收录,和对于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二是那个时代的人,不可避免地还要受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时候会有“主题先行”的毛病。这些我想都是可以理解的。

吴慧对于历代的粮食亩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有直接统计结果(第一版195页),其中汉至清列表如下:

朝代 西汉末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中叶

亩产(市斤/亩) 264 334 309 338 346 367

人均占有原粮(市斤) 993 1256 1159 (缺) 1118 628

这个统计结果,到现在被后人批评的地方很多,主要问题是:很多人认为吴慧在换算历代度量衡方面出了严重的差错(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度量衡大小都是不一样的,要做纵向对比,首先得换算成统一的度量衡,一般是换算成现在的制式,比如唐代的一石=现代的0.6石等等),造成对于历代的亩产量估计过高。然后,吴慧使用的历代人口数量又是完全按照史书的原始记载,而现在学者认为那些记载并不准确、不能直接拿来用,需要做一番修正(修正结果大都是历代史书记载比实际人口少很多)。这样一增一减下来,吴慧计算的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太高了。

近期关于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文章,影响最大的一篇是郑正和王兴平2000年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上的《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另外还有一篇网文《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是在郑和王的文章数据基础上写的,又加了上作者自己的修正(我个人觉得是歪曲得更深了)。

之所以说是“歪曲”,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研究目标“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里的这个“历代”,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对象,应该是这两千年内的所有主要朝代的情况。而我们做这个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唐宋元明清各部分来彼此对照,相当于找来了几个选手来进行比赛,那么要让比赛结果令人信服,给选手们创造“公平竞争”(费厄泼赖^^)的比赛环境是必需的。

上述《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后续网文的毛病,正是作者太过关注个别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忽视其他朝代。所以在修改吴慧那个列表时,加进了很多断代史的东西,人为地抬高其中一部分数据,没有考虑“历代”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标准性。还拿运动员打比方,该文作者从吴慧老先生手里接过几个运动员(拿到一批数据)以后,把他们放到跑道上,然后认准其中一两人,拼命给他们加强营养、上高科技比赛设备(找论据修正提高其数字),而对其他运动员不闻不问。这样出来的比赛结果,其公正可信度大家自己想去。

下面引用该文的结论及其计算方法:

朝代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唐前期 唐后期 宋 元 明 清

亩产(kg/亩) 132 132 128.5 167 154.5 154.5 169 173 183.5

人均粮食(kg)496.5 496.5 483 628 579.5 661.5 676 777 770.5

这里的亩产基本上均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慧所著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6〕 ,表中所给出的粮食亩产均已考虑了不同粮食品种种植比例予以加权平均,扣除了非粮食 种植土地如菜田、林地等,并且也考虑了复种指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系根据该书给出的亩产 乘以人均粮食种植面积〔7〕。古今各代度量衡变化甚大,这里粮食种植面积都已统 一换算成现代的市亩。表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据考虑到时间跨度大,政权林立,情况各不 相同,数字较为分散,故取的是大致的一个平均值。宋朝的人均粮食种植面积系取自《宋史 》中的数据计算而得〔8〕。明朝的人均粮食种植面积系根据转引自王育民所著《中 国人口史》中的数据计算而得〔9〕。

清朝的耕地数据问题比较复杂,总的说来有关论述所认为的耕地面积数字偏小,甚至有 人算出道光年间人均粮食耕地只有1.45亩 〔10〕。事实上清统治者的开荒政策是“荒墟榛壤以及积水所汇,有可疏辟者,多方相度 筹划,俾地无遗利,民无遗力……”〔11〕。一方面诸如“崇山密菁”、“高山峭壁 ”、“岩险之地”、“山径险恶之处,土人不能上下者”、“深崖穷谷”等均穷极开垦,靡 有遗余;而江湖水乡之地,则围湖造田恶性发展,“不独大江大湖之滨及数里数顷之湖荡日 渐筑垦,尽失旧迹,即自己输粮管业之塘,亦培土改田;一湾之涧,亦截流种稻。”〔 12〕明代“松木槎牙,兽群潜没,绵亘八百余里”之地,至清朝已是“山腰陡壁皆人家” ,“山头但见人驱犊”了,垦殖扩张远过明朝。明朝洪武年间垦田数即达850万顷〔13 〕,而清之版图倍于明朝,加之东北和蒙古都经大力垦殖,故总耕地面积绝非论者常引之 低于10亿亩甚至只有七八亿亩。据日本尾上悦三统计中国在1860年时的总耕地为约14亿亩, 人均为3.765亩。我们认为这是可信的,因为清朝的开垦程度即使比之现代中国还有稍逊, 但清之版图中期以前却达约130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要大近1/3,而且经济 建设和工业化土地沙化等因素导致现代中国的耕地减少很多,两相抵消,那么清朝的总耕地 面积应约略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总耕地面积(详情请参见发表于《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的拙 文《清朝真实的耕地面积》)。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4.3亿亩。但是这 个数字仍有商榷余地,因为据八十年代初期美国人造卫星遥测我国耕地为22.6亿亩,原国 家农牧渔业部“县级土地现状调查”统计为20.95亿亩〔14〕,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 究小组资料遥感测出的90年代我国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考虑到这十几年的耕地损耗情况这 几个数字应是一致的。这里就存在一个14亿多亩与20亿多亩的比例问题。最近在《作物杂志 》1997年第3期上刘巽浩也谈到了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而统计数只有0.93亿多hm ?2。我们就是考虑到这14亿多亩与约20亿亩之比例,计算出清代中期人均耕地,再乘以85% 的粮田所占比例,从而得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为4.28亩。

先看这张表(以下称“郑表”)和上面吴慧书里的表格(以下称“吴表”)对比的结果:

历代亩产量这一栏,郑表声明全部照抄吴表,其中郑表的“南北朝亩产量”是作者自己从吴慧书中摘取有关数字计算的,来源一致,这些都没有问题。(注意下公斤和市斤之间的换算)

下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栏”,郑表两汉和“唐前期”的数字,也全部照抄吴表,没有改动。到了要展现宋、明、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时,郑表开始抛弃吴表,自己单干,分别从某某某地拉来“最新研究成果”,修正吴表的数字。而修正结果,当然是这三朝的新数字不但高于旧数字,而且高于唐的数字。吴慧画出的人均粮抛物线,顶点是在唐朝,也就是唐朝人最富裕,而郑和王修正后的抛物线,顶点移到了明朝,明朝人跃居历史首富。

前面我也说过了,吴慧的书里存在很大缺陷,后人完全可以否定他的结论自己另算。但是怎么个否定法?怎么个另算法?怎么样才能拿到一个相对准确又相对公平的结果?这个却是要仔细来商量的问题。

郑先生和王先生认为吴慧低估了宋、明、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所以自己去找了另外的材料重新计算,这样做当然可以,吐故纳新纠正前人错误也是学术研究的必要途径之一嘛。但是,这些年来汉史学界、唐史学界也是新研究新成果层出不穷,同样有很多专家出来修正吴慧的数字(如王仲荦主编的《隋唐五代史》就认为唐代的亩产量为二石左右,比吴慧的数字整整高了一倍),这些成果,为什么郑王二位就没有采纳呢?是因为专业范围限制、不知道这些成果,还是有别的缘故?

吴慧先生的书,虽然有毛病,但它的一大优点是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来研究课题,对于历朝历代的数字计算,也一视同仁地采取单一标准。如他算错了度量衡造成亩产偏高,于是各个朝代的数字全都偏高,这样的单个数字虽然不够“准确(跟新近研究成果对比)”,但是整体上各个朝代的对比、高低顺序却是有说服力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