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告,我要说张爱玲的坏话 -- 玉垒关2

共:💬374 🌺3054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商榷】说坏话未必是因为读不懂

心理正常的,也未必不能理会非正常心态--要不然心理医生都可以关门了。

“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充斥的上海,虽然如鲁迅一般为无产阶级呐喊的作家不是没有,但是在当时的 市民看来,主流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是洋买办和红舞女,而并非如同现在某些人一般的“政治正确”和心理正常。”

-- 这个是有问题的。洋买办与红舞女,是主流么?还是某些选择性记忆里的亮点?小资产阶级有艳羡纸醉金迷的一面,但是那就是故事的全部了么?千万人口的上海,如此简单?

生长在上海,从法租界到公共租界到虹口,从南市到肇家滨到徐家汇,从普陀,长宁到闸北到,五角场,杨浦,都是非常熟悉的一条一条马路走过的。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到公寓到窄窄的弄堂,到工人新村,有无数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以及他们喜爱叙说往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由个人生活的经历,所见所闻的过去生活的印记,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方河友所谓当年的主流是纸醉金迷的看法,是不确切的。

具体来说,过去的生活,过去的人们,与现在也没有多少质地的不同,他们每天打拼,上班,做买卖或者以别的方式挣钱养活家人,与我们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是买办,也不是脸谱化的寡廉鲜耻忘记祖宗的那种样子,从我所认识的颇慈祥的老人看,也只是受西洋影响深些,趁的银子多些(很多,比一般想象的要多),但是跟我们相比较,因为时代的关系,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深,基本上是懂得礼义廉耻,知道国仇家恨的。

而一般归纳进小资群体的数目最庞大的小市民家庭,生计是很紧张的,传统上海市民的生存空间与家底,都是非常窘迫的。他们在生活重压下,往往能变魔术一样在出门时给自己一个体面的形象,但这个却不是出于对于纸醉金迷的向往,而是维护个人尊严的异乎寻常的努力。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女子,特别是已婚的做为一家之主的母亲,以及未婚的时时处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的女儿们,那种对于生活的认真执着。女性对于生活对于家庭的严谨态度,是上海的父亲与儿子们,之所以欣然接受家务等为其他地区的男人在传统上不愿接受的任务的重要原因。

这种严谨的生活态度,与今天酒吧里营造的所谓老上海的纸醉金迷的气场,差距是很大的。

而对那个国破家亡时代,外婆们的记忆是很一致的,价值指向很明确,与燕赵大地,白山黑水的中国人是一样的。毕竟,我们这里是1932年128的战场,又是1937年813的战场,战火直接烧到千家万户。当年经过外白渡桥,中国人是必须向日本哨兵弯腰鞠躬的!

对了,有记得张爱玲那个据说红得发紫的才女的么?没有,一个也没有,不仅杨浦,徐汇的老工人不记得,静安卢湾做过买办的老外公们,现在仍住着当年的花园洋房的外婆们,也一点点都不记得了。只是我们这些小辈会把故纸堆里的老小姐翻出来。

通宝推:我爱莫扎特,玉垒关2,冰雪迎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