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谈谈中国和西方迥异的底层观念(一)”心硬“的白人 -- 酥油茶

共:💬56 🌺1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补充:没有哭泣的西方葬礼

总之,中国的丧葬文化是鼓励情绪的抒发,旧时孝子要哭灵,不在众人面前大哭哀号就不能够被认为是孝顺,导致很多“哭不出来也要哭”的例子。前面有河友提到,中国还有一种葬礼叫做 喜葬,这个就不大清楚了,难道是葬礼的时候大家都欢欢喜喜的?

我下面就讲一下参加过的西方式的追悼会(funeral)。追悼会是在教堂里举行的,是为了教会里一位长老(elder)的只有十九岁的小儿子哈利。哈利在非洲宣教的时候,由于当地糟糕的路况,在一次车祸事故中意外丧生。他的父母和家人,选择在自己所属的教会为儿子举行追悼会,这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而整个追悼会的气氛,给人的感觉是以追思为主,回归逝者生前的美好和完满,贯彻始终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悲哀,而且绝对不乏希望。

在葬礼的开始,是回放关于哈利一生的幻灯片,而教会里看着他长大的人们,似乎又时光倒流回了过去,讲解人在回顾他童年的淘气情状时,还带着一些幽默感。

接下来就是哈利的好朋友,团契牧师,父母分别讲话,讲话的主题是哈利是一个多么生动的玩伴,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多少欢乐,又是怎么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决心信主。讲述的内容亲切而生动,虽然气氛沉重悲伤,却不是“没有你我怎么办”的消极,讲到动情之处,大家上去搭住讲话人的肩膀共同祷告,中间穿插着基督教歌曲的吟唱。

然后就到了哈利人生最悲伤的一个地方,他宣教和死亡的非洲,我们看到了在非洲简陋的教堂旁边和当地人一起打篮球的哈利,他看上去是那么高兴,哈利在非洲的宣教历程也被讲述,最后的意外事故虽然不幸,却没有听到抱怨非洲的路和环境,哈利家里有五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男孩说,他将来也要去非洲。台下一片赞许的声音。

然后是牧师讲话和集体的祷告与默哀,整个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人流泪,但却没有听到哭泣声,甚至在这背后,竟然可以感到一种积极甚至是欣慰愉悦的情绪。似乎这孩子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也美好完满。似乎大家都要在天上相见的,未来不会少一点希望和信心。

而我的这种感觉,也在会后和一个基督徒老太太的交流中得到了证实,为什么很少人哭呢?我问,她回答说:“即使我们哭,也不是为他哭,而是为我们这些活人还要在这世上苟活而哭,我们为他高兴,他去了更好的地方,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悲惨而哭。”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生死观和传统中国人的观念是多么不同,而基督教思想已经渗入西方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即使是非基督徒的西方人,他的生死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