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时代真的比现在公平吗? -- 油炸辣椒

共:💬658 🌺3469 🌵2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招工指标一般农村也是有的

普通农村都有招工指标的,指标分配到公社,一般优先从中学毕业生和复员军人中选拔,有走后门现象,总的来说还是公平的,本村(非现在的村,以前的生产队)100人出头,据我所知70年代以前有3人进城,一人军人复员进本县公安系统,两人初中毕业,一进本县工厂,一进外地地质队...还有一人女的似乎是养女,嫁人还是自己招工进城的我不清楚,走了后没见个影,父母成了五保户,从我小时侯记事起就吃五保(我70年代初人),老头80年代去世,老太太前几年才去世,活了100多岁,不知道现在农村这类老人怎么生活的...总的来说,在70年代农村人眼里,进城的都是幸运儿.

以我老家情况来看,招工比例确实不高,而且70年代进城的很少甚至没有,很奇怪...想了想,应该是被下乡知青占用了大多数指标,如果按文化程度招工,知青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7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很快的阶段(本人所在公社70年代初建了本县第一家机器制砖的大型砖瓦厂还有70年代末的小型农机修配厂,作为对比,我查了本县县志,49前本县能叫厂的大概就县城的酱油厂,其实是作坊式的),如果当时的政策延续下去,前景应该很不错的.

当时回家务农的中学毕业生其实也是很吃香的,本村似乎是本县农机普及的一个试点,本地是丘陵山地地形,但联产承包以前我村用过的农机我见过的就有:插秧机(效果不好,漏行很多,经常需要人工补插),机耕船(水稻田带水平整田地用的),手扶小型收割机,三个铧的中型耕田机(在本地算大型的了,不适用,丘陵地带田块小,转不过来),脱粒机(这个是电动的),还有几台拖拉机...这些机器都是优先从中学生里找操作手的,选上的人是很有优越感的,虽然农忙的时候经常要五更半夜的起来加班.

本村70年代末还办了个5、6台轧油机的小型食用油加工作坊以及一个鱼苗培育场(本村范围内有个超小型水库,49前就有的,本地人叫大塘),这些地方开办的时候都请了技术人员来指导,也需要本村文化水平高的学习操作技术并带领其他人继续运作的.按本村情况,中学毕业生都是不够用的.

然后就是联产承包了...一切都杯具了,上述机械全化为废铁,本地水牛养殖业到是多繁荣了近30年,油作坊也废铁了,鱼种苗场到是有人断断续续到现在一直有人经营...看看华西村的历史,真让人感慨.本地水稻收割现在已经机械化了,基本往家里背稻子就可以了,外地收割机,不过有黑社会操控,弱势村民选收割机要看人脸色.

现在村里年轻人到是基本进城了...去年过年回老家,村里一个智障小伙在失踪一年多后也回家过年了,还带回近2000RMB,引得村民当传奇到处传说,这小伙父亲是我小时的玩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