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 顾剑

共:💬35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3)

4。北非的结局

现代大型的军事行动,要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盟军登陆西北非的“火炬” 行动之前,德军从舰船集结,部队调动等诸多方面,判断盟军一定会在地中海有大的登陆行动。问题是在哪里,具体什么时间?凯塞林被赋予指挥轴心国陆海空力量对付盟军登陆的任务。关于盟军可能的登陆地点,凯塞林早有想法。这是他后来很多次预先猜中盟军统帅部心思的第一次。以下摘自他的回忆录。

凯塞林从地理和战略的高度分析:首先,地中海的军事行动,一定要跟阿拉曼前线互相支援,因此北非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大西洋沿岸,显得距离过远,而法国南海岸,则可以基本排除。在地中海沿岸呢,突尼斯和西西里之间,地中海陡然变窄成为一个宽阔的海峡,这是东地中海和西地中海的分际。盟军如果在东地中海登陆,他的海运补给线马上就暴露在西西里德国空军面前,所以肯定可以排除。在西地中海,直接攻击西西里,是切断轴心国本土和北非最直接最具威胁的招数,但是风险太大,因为西西里和撒丁岛有德国空军密集的机场网络,而盟军没有机场,仅靠有限的航空母舰,未必有这个胆子冒险。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跟西西里是同样道理。这样看来,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最后,凯塞林把阿尔及利亚列为首选目标。

事实证明,凯塞林基本猜中了:盟军登陆计划比他预期的更加谨慎。盟军在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利亚和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同时登陆。但是按照波特与尼米兹合著的“大海战” 的说法,意大利统帅部正确预计了这次进攻的方向,但德军一直以为登陆会在法国南部或者西西里,马耳他发生,所以兵力部署没有集中。凯塞林在回忆录里解释,这是因为登陆之前一天,戈林告诉凯塞林,希特勒和OKW判断盟军的目标是法国南部。考虑到战后很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喜欢诿过于希特勒,我在这里也不能排除凯塞林在回忆录里面吹牛,做事后诸葛亮的可能性。但我的看法,第一,凯塞林的分析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后才能知道的信息,从理由到结论,只要头脑清晰,当时并非不能预见。从凯塞林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也无疑的确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做出这种判断。第二,我们知道凯塞林的工作方式,一直是通过意大利统帅部,意军指挥部的正确判断,应该跟凯塞林本人的判断紧密相关。所以我倾向于采信凯塞林回忆录里面的分析。

盟军11月8日分三支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因为这两处是法国殖民地,凯塞林无法预先布防。但是这却给了凯塞林和德军统帅部足够的时间,从西北非和隆美尔后方之间,再插入一支力量。而这个关键地区,就是北非离西西里最近的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它的位置,是向西西里突出的一个大半岛,正好位於西北非盟军和东面隆美尔撤退部队之间,半岛顶端有两个大港:突尼斯和比塞大。德军的调动相当快:11月9日,希特勒授权德军进入突尼斯,15日,第40军军长尼林将军Nehring受命担任突尼斯德军前线指挥官,隶属于凯塞林。尼林是前非洲军军长。当时德军和盟军都在赶时间巩固各自阵地,积蓄力量,双方都害怕对方。凯塞林预计盟军在后方巩固之前,未必有作战的意志,所以很大胆地督促尼林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抢先向盟军进攻,虚张声势。结果,突尼斯德军桥头堡的防御线,得以大大向西推进。12月,成立阿尼姆上将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在隆美尔的集团军撤到突尼斯之前,艾森豪威尔的盟军曾发动一次试探性进攻,但被凯塞林预料到进攻方向将会是斯法克斯Sfax,预先派21装甲师占领加夫萨Gafsa,阻挡了这个攻势。凯塞林希望尽量长时间地坚守北非,以迟滞盟军进攻欧洲的时间。他对隆美尔有看法,认为隆美尔在阿拉曼以后,战斗意志薄弱,太容易退缩。这一点,倒与我的看法相同(我对隆美尔的看法,可以参见拙作“点评二战名将最佩服和不佩服的三个半”) 。凯塞林认为隆美尔应该在2月中再退入突尼斯。为了不让隆美尔有借口后撤得更快,凯塞林在自己手里兵力吃紧的情况下,甚至拒绝了隆美尔给西线提供2个师援军的好意。

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撤到东边马雷斯防线与英军对峙。凯塞林还是通过意大利总参谋部,协调两个背靠背的装甲集团军。德军向美军的反攻计划,最初隆美尔和阿尼姆各有一个,谁也不买对方的帐。凯塞林出来仲裁,建议了一个折衷方案。阿尼姆和隆美尔各有自己的突破方向,要点是,两人要有先有后,每一次集中力量给其中的一路突击。总方向,还是采纳隆美尔方案,要从中部卡塞林隘口突破Kasserine,突击美军后方补给中心特贝萨Tebessa,然后向北卷击美军后方。德军的最初突击打得美军丢盔弃甲,但要命的是,阿尼姆拒绝按照协议,把自己的21装甲师调给隆美尔,而隆美尔专凭自己的力量,又不够纵深追击。关键的2月17日,唯一有权威给阿尼姆下令的凯塞林,又正好在元首指挥部汇报,无法干预。结果德军的反攻变成了一次战术性的胜利,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此后,2月23日,成立非洲装甲集团军群,隆美尔出任司令,意大利将军梅塞接替隆美尔的集团军司令职务,改称意大利第1集团军。3月,隆美尔离开非洲,阿尼姆接任集团军群司令。3月20日,盟军开始总攻,德军且战且退,进入安菲达维尔防线Enfidaville。短暂平静之后,4月16日盟军再次总攻,5月12日北非德军投降。这段时间的具体作战行动,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英军元帅亚历山大” 里面更具体地描述。德军方面,自从集团军群成立,陆战由阿尼姆负责,凯塞林主要将精力转向研究如何应付下一步盟军不可避免的南欧攻势。

另外,据凯塞林在纽伦堡作证的时候说,自己在二战期间,一共被击落5次。就在这个阶段,5月11日(德军投降前仅仅1天) ,凯塞林亲自驾驶侦察机在北非被盟军击落。这是5次中唯一有明确记录的一次。

对北非最后阶段的作战,凯塞林无战术指挥之责,但要负战略指导的责任。跟隆美尔不同,凯塞林是同意希特勒坚守北非的决策的。隆美尔认为,不仅北非不可守,而且西西里,整个意大利半岛都不可守。德军应该干脆退到德意边界的阿尔卑斯山地构筑主要防线。凯塞林则认为,北非应该尽量长时间坚持,以便尽可能长地拒盟军于欧洲之外。而从马雷斯防线到安菲达维尔防线之间,德军且战且退,实际损失并不大,证明迟滞作战是可行的。当然,最后北非的投降,无疑是一场灾难。实际的情况,我想大概应该介于隆美尔的悲观主义,和凯塞林的乐观主义之间。北非德军整个一个集团军群总投降,25万人,单从这个数字上来说,比斯大林格勒更有灾难性。这个损失,无论如何是德国承受不住的。死守无疑是大错误。但是坚守和迟滞,还是正确的。关键的问题,是坚守到什么程度开始撤退,这个度的把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