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回复河友关于葡萄酒的一些问题 -- 梨园大拿

共:💬154 🌺57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略知一二

葡萄酒的运输主要走的还是海运,特殊要求除外。集装箱都是可以控温的,湿度估计不大可能控制了(具体可以问问做贸易或者运输的河友了)。即使在国内,大一点的进口商都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在海运、陆运过程的温度问题,仓库选择也是比较合理的。检验的话,除了海关那套,进口商会开瓶做个感官评定。对于如果酒坏了,责任如何划分的问题,除了CIF、FOB、EXW的相关规定之外,合同里也是可以具体规定的,到时候该谁承担就谁承担。葡萄酒的确有些特殊,但也不至于那么脆弱。装瓶之前过滤澄清等稳定处理都是做好的。试想如果一瓶酒能放个几十年,那么坐一次船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基本的贮藏条件还是得满足的。比如有次有个朋友很着急,就是因为波尔多连续下雨,船期也拖延,不知道产品入柜没,即使入柜了,也不能老是风吹雨打的放那啊。所以风险还是有的,这就是合同签订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国内小打小闹进口商太多了,自己有渠道销售就敢进口,通常几个产品拼一个小柜,没有进口资质找代理就好了。而且很多是到岸直接分销,连仓库都省了。这些独立的小的进口商其实很难保证那些维持产品质量的基本措施的。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内的市场暂时没有垄断之说。所以当时看到井大写那个回帖的时候,的确心有戚戚焉(国内在很多地方怕是真的算不上垄断)。而美国这个情况,不是他一家,新世界基本都如此,南非、澳大利亚都是。具体的形成过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是现状,也是趋势。

举些例子,LVMH在champagne拥有最多的品牌占有量(话说LVMH集团想收购Hermes,要把champagne和cognac品牌卖出去呢);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除葡萄酒外的其他主流酒类,差不多都是Diageo或者Pernod Ricard的;我上周五cognac参观camus,他家酒标榜自己称是仅存的五家独立生产cognac的老家族之一(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神马的在谁手里大家都熟了)。即使是在葡萄酒也越来越有这样的趋势,lafite和mouton背后还跟着一个词“Rothschild”,他家还有波尔多数一数二的négociant(法国范围内估计也是数一数二吧);前一阵,castel卡斯特入驻龙船庄;什么yquem啊白马啊,都是LVMH的。(关于yquem我那个漂亮朋友去参观的时候还听到了关于当年收购时的一个段子,让人唏嘘)

为什么呢?我真觉得这已经跟葡萄酒本身无关了,更何况,葡萄酒不是特例,全球化到今天,什么产品不是这么个趋势。所以我之前有说,有些葡萄酒行业的段子挺符合某些垄断、帝国、利益博弈的话题。这世界再多极,能多极到哪去啊。(中国目前状况比较有趣,ASC、富隆那些不但不能垄断市场,还比以前占有率越来越下降)

最后加一个可能不大相关的话题,就是法国的cognac在2010年的营业额是18.6亿欧元,相当于35架A320,而其中97%都是出口的,第一就是中国、香港、新加坡这个市场,而且几乎都是大牌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占据市场。其次是美国(当然以前美国是最大市场了,08之后,美国等许多西方传统市场都是严重萎缩),但是美国进口的cognac比较平价,我记得朋友告诉过我,好像平均价格每瓶才是十几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