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东亚民族的心理特征及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面临的挑战 -- 酥油茶
本文希望探讨的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即东亚黄种人社会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出现的趋势以及该趋势背后的群体心理学因素。
本文的讨论基础在于,认为东亚民族具有内部高度相似而与外界迥异的一些特征,由于东亚社会内部强大的同质化压力,使得这种特征非常突出。同时,在有限的未来这种民族特征不可能被改变,就像其他文化圈也难以改变一样,也就造成了各个文化圈在经济合作、文化独立的背景下,走上彼此迥异的社会进化之路。
关于东亚民族的心理特征,美国人类学家所著一书《菊与刀》虽然是针对日本民族而写,但也指出了一些普遍的心理特征。
如果要归纳一下这些特征的话,我们首先要记住的,是任何民族或者个体的心理,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如极度自大常与极度自卑结合,勤俭节约的另一面往往是贪婪和占有欲,对一个事物在乎得越深,对其它事物就往往放任自流,而越是口头上强调某事,实际上越可能是其软肋;这两个部分互为补充,想让一个部分发展得深入,另一个部分也得跟上,否则,就只能处于混沌状态。
菊与刀中,提到罪恶感和羞耻感是日本人的动力来源,实际上对其他东方民族也是如此。从小老师让我们背诵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如破釜沉舟,都是强调这种因羞耻感而发奋的精神,同时,这种驱动模式要求必须有羞耻感作为第一驱动力,也就促使着社会内部需要互相激发羞耻感与罪恶感。这种要求使得东亚社会内部具有很大的趋同压力。使得东亚社会的个体一面追求个体的超越性,即在公认的知识、技能、道德、外貌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在心灵深处处于对外界抵触的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理解,就如训斥一个幼儿,并对他说“你不如邻居的某小朋友那么听话!”直到孩子哭起来为止,哭起来证明他被成功地灌输了挫折感和失败感,但同时进入孩子心灵的,还有对邻居小朋友的抵触感和竞争情绪,伴随着不安全感和焦虑。
像后者这样的的情绪,影响的是个体对于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界定,自我和家庭之间关系的界定这样在早期形成的基本感觉,也包括对自我价值的定义。
一般说来,以羞耻感为动力的文化,由于影响的是个人驱动力这样一种比较内核的层面,也就造成了阶层代际之间普遍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的一个附带后果就是,个体需要在社群之中以获得心理的安全感,也就是“扎堆”现象。
但同时,心理被外界造成的羞耻感影响的另一面,是被迫躲到更深处的自我具有了对外界敌意,因为被肯定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不能稳定,时刻有可能处于情绪爆发状态的特点。也就是歇斯底里症侯。
典型的场景,我们在看日韩大陆台湾香港的肥皂剧里会常常见到,琼瑶阿姨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把握也不能再典型了。韩剧据说是这一特征的最明显体现。说白了,每个人都是被伤害的小孩,造成了人人心理都有一根刺。
华人离不开华人论坛,却又把它变成情绪宣泄的垃圾场,其背后的动力大概就是如此
同时,这种躲到更深处的自我,对东亚社会中的个体如何界定亲密关系和如何建构亲密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亚社会的家庭关系要求的亲密程度,也就是互相影响的程度,可以说是比其它文化里要明显得多。在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子女的互相影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训诫造成儿女在心理上依赖于父母这样的设定,使得家人一体的意识非常明显,而和外界鸿沟分明。
当然这里也有两个方面,由于抵抗的程度和控制的程度是正相关的,在精神依赖越强烈的家庭里面,家庭成员歇斯底里化的程度就越可能显著。这就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的频密和日常化,导致一种“痛并依赖着”的家庭关系。
同时家庭关系也投射到社会合作的建构中,上对下极端控制,上对下极端顺从的模式可以说是东亚社会目前来看唯一稳定的模式,否则的话,缺少控制的人际关系反而会促使“心魔”的释放而使合作解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东亚社会普遍极端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实际上是其成员普遍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内心存在着很强的抗拒反应的一种表达,就如嚷嚷着金钱多么重要,没钱不行的往往是穷人。事实上,也很少有其它文化下的人对建立关系这件事情产生这种一方面极度看重,另一方面内心紧张抵抗,实际上效率很低的心理状态。而研究也发现,中国人的人际圈子的广度和深度都比美国人要低很多。
以上我粗浅地分析了一下传统东亚社会个体的心理驱动模式及该模式对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下面我将对受西方影响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东亚社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些分析和预测。
工业化后,东亚社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是人口的迁移和小家庭化,造成以往的大家族和隔代家族解体,并造成了小家庭内部的“失序化”,并带来一系列后果。
在传统的东亚社会里,妻子随着成为儿媳妇加入男方家庭,进入到大家庭的秩序中,并且通常在夫权和族权的压迫下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小家庭化之后,妻子在家庭内部取得对丈夫和资源的主导权几乎是自热而然的事情。因为在亲密情感的体察和控制方面,一般来说,女性无疑是主动的,而男性事实上是更容易被身边人引导的——这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怕老婆,以及城市里认为男生外向的理论基础。
而这样的家庭权力转移事实上造成了长一辈老人对下一代家庭的掌控力降低,以及大家庭结构的分崩离析,其结果是把小家庭推到了社会的第一线上。而社会本身无法承担传统家族单元的族内压力功能,也就是东亚社区结婚、生育和传承的动力。
这里分析的基础依然是东亚民族的动力来源于羞耻感这一前提,而工业化社会使得这种羞耻感丧失了来源基础,就如同上大学的学生失去了升学的压力一般,其结果就是个体在享受这种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履行人生责任的动力。
此外,小家庭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与大家族内部所受压力不同,也造成了追求方向不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对于华人社区来说,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建立社交关系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而是有诸多的人际压力在里面,这就造成了外压不足,内压持续偏高,“配对”难度加大。
总之,这种由于第一动力失去而产生的懈怠状态加上社交氛围改变不大的实施,可以很好地解释工业化后东亚社会出现的大龄不婚,已婚不育,御宅食草等等现象。
可以想象,这种现状也许将在三代之后减轻,前提是工业化社会里减小的社会压力会改变父母的培养方式和下一代的心态,他们会像ABC一样,越来越不像传统的华人,变得自我随性,但能否建立新的驱动模式,还说不好。
同时在创新方面,文化方面,政治及经济结构方面是否会出现同样的压力扭转的趋势,目前还难以看清楚,悲观的话,东亚民族将继续持续目前为世界人民打工的生态位。因为侵略也好,殖民也罢,都是需要心理状态的,而这种状态是目前东亚民族整体还不具备的。
同时,东亚民族和其他民族和平相处的状态,目前为止,似乎只能在一个非民族主义甚至西方主义的政府下做到。首先东亚民族的圈子实际上是极端排外的。事实上,其它民族相比东亚民族都可以被认为是“笨懒”的民族,这种判断的核心是东亚民族的罪感耻感文化,因为其他民族并无这种文化带来的心理暗示,也就不能避免被判断的结果。一个既无能力影响外族,又不能接受外族的民族,按照其本来文化来和其余民族密切来往,几乎是不大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东亚民族目前的成功范式是在西方模式下做好生产者和组织者,但自身仍然存在驱动力的问题,要说为世界引导方向,还为时尚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东亚民族的心理特征及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面临的挑战
🙂华人社区去中国化是必要的 zth223 字0 2012-04-14 14:44:44
🙂社会制度的改变不仅仅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2 大井故事 字148 2011-03-18 23:48:47
🙂东亚文明确切的说是中华文明。日本没有代表性。 1 大井故事 字230 2011-03-18 23:25:52
🙂呵呵,破釜沉舟故事,和羞耻感无关吧 2 月下 字129 2011-03-16 02:24:31
🙂有兴趣欢迎讨论 酥油茶 字0 2011-03-16 02:33:15
🙂飞天鸭鸭,我请求你帮一个忙 7 过失速 字559 2011-03-14 06:18:23
😁你到底是不是飞行员?飞行员都是丁是丁卯是卯没有想象力的 大地窝铺 字30 2011-03-16 02: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