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所以,正如三十年代的旅行者们发现的那样,战争之前英国已经快速变化了起来。五十年代英国的外观还是以斯坦利.鲍德温(11)的时代为底色,一条条分体式民宅组成的丝带铺展在旧城区,不过美国音乐与电影登陆英国的时间早在美国大兵之前。三十年代建筑与设计的轻松明快风格将会在战后的五十年代得到继承与发展。青少年或许尚未在英国成为一个特指的社会群体,尽管这一术语在战前的美国已经广为应用,但是英国少男少女们正在成为城市中越来越明显的现象,他们的兜里已经有了闲钱,可以购买唱片和服饰,而且也越发独立于父母。连锁商店里出售的服装越发亮丽,电视机上市了,这个国家正在改变。英国早已开始变得稍微有些扁平化,不再那么差异化,有点更像美国而不太那么像英国。这将是下文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帝国的全盛时期英国信奉小政府,至少在本岛如此。只有阴险的德国人或者搞笑的意大利人才会制订国家规划。尽管众多作家一再呼吁,三十年代的大部分公众都不相信政府能真正有所作为。今天看来我们很容易既惊诧又好笑,当年居然有这么多相当理智的英国人满怀热情地追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但这一思潮背后不仅只是投降主义和种族主义。当时人们急切地期盼一个有能力的政府,能够消除失业,修建公路,发展现代工业,别忘了还得让火车正点运行。背景大不相同的政客们,例如社会主义者约翰.斯特雷奇,托利党员丘吉尔,法西斯的信徒奥斯瓦尔德.莫斯利,还有老牌自由党劳合.乔治,都曾经先后不同程度地表示过对独裁制度的仰慕之情。战争使这些错误如此令人尴尬,人们立刻就把这些言行忘记了。战争带来的最根本的改变就是政治环境的改变,它令民主流行了起来。
但战争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说服英国国民相信政府有能力改造国家。就像大多数胜利的战争一样,政权的声誉得到了提高。如果政府有能力想欧洲投放军队并打败当时全世界组织最严密、面目最狰狞的军事机器,那它还能做到什么?英国莫非就真的只能满足于浪费、规划欠缺以及大行其道的外行主义吗?战争期间BBC进行了一系列极为经典的广播,第一期节目播出时间是1940年6月4日,混乱不堪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刚刚与彻底的灾难擦肩而过,在这期节目中普里斯特利呼吁立刻停止外行主义。“这种作风实在是太有英国风格了,……从头到尾愚蠢得如此富丽堂皇……我们之前走弯路走得够长了,现在必须下定决心绝不,绝不重蹈覆辙。”这是改变思路的时代,在未来改弦更张的决心是英国的胜利带来的最大国内变化。日后事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这一思路在最为糟糕的条件下得到了实践并产生了最为意料之外的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停止了作战。战后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战争缠身的世界。从希腊到塞浦路斯再到朝鲜和马拉亚,从肯尼亚到马岛,从爱尔兰到伊拉克,英国总是置身于世界各地的战争之中。最严重的敌人自然是共产主义,但是由于全面核战的风险,与共产主义军队直接交火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情况下战争是由对抗形式的民族主义主导的,对手是非洲、亚洲或者阿拉伯的自由义军领袖,我们这边的一开始总会将他们偶像化,之后他们则扫兴而无一例外地变成独裁者。许多殖民地战争已经淡出了今日的公众记忆,尽管当年也曾死伤惨重。
今天这个国家更喜欢将自己视为和平的维护者,武装的救护车,端着机关枪的社区义工,而不是天然的战争狂。但是尽管三军规模一再缩水,战争却从未离我们而去。许多“战后”的战争引发了与其规模完全不相称的巨大政治纠葛,捧起一批人的同时又搞臭了另一批人。苏伊士运河之战当中英国伤亡人数只有21人,但是人们却普遍视这一仗为战后的重大转折,集中体现了英国的虚弱与依附性。如果马岛战争失利,撒切尔时代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分裂了英国的民意,也彻底败坏了布莱尔的名声。但是英国的当代战争史一直十分矛盾。我们因为战争随时都会结束而裁军,但是与此同时又作战不止。我们撤回军队,闲置军舰,发布和平时期公共事业经费计划,然后再一次故态复萌。尽管1963年英国废除了全民强制征兵制度,但是和国土面积与经济规模相近的国家相比英国的国防开支依然大得不像话,只有法国可以与我们相比。原本可以花在教育、工业或者基础设施上的经费变成了航母、核潜艇以及部署在德国的坦克旅。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英国继续保持世界级玩家的地位,而她现在勉强还算个世界级玩家,尽管在每一场战争中,尤其是在整个冷战期间,她都只得在美国的阴影笼罩下作战。
在战后时期英国维持着隐没与公众视野之外的“安全国家”,一个庞大的组织,藏匿在切尔滕纳姆国家通信总局的重重砖墙石壁之后,满地布设电子窃听器。 MI5与MI6的工作一直受到小说家、电影人以及阴谋论者近乎病态的追捧,因此它们也成了英国自身的隐喻,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大全风格的007系列,到约翰.勒.卡雷充斥着无耻、背叛与荒芜的间谍小说,再到近几年政治挂帅的青春偶像派谍战剧《军情五处》。在种种虚构的背后,特勤情报部门在整个冷战期间一直是英国的谋士,直到最近才稍微撤去一点神秘的面纱。议员,BBC员工,公务员,法官以及政治活动家都是监视对象,许多人还被存了档。首相尽管执掌着从十七世纪传承下来的权柄,他的决策与情报依然对内阁与议会保密,包括研制核武器的最初计划,以及为了应对核攻击而修建的地下工事网络。不可避免地,从第一名核间谍与奥尔德玛斯顿游行(12)到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与情报部门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疑迹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安全国家给公众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猜疑与担忧。
不常得到讨论的一点是,战后时期的战争也在许多英国人中维持了一定水平的爱国主义思潮以及对军事知识的热情,这些人被称作“沉默的大多数”,远离媒体的世界。这增加了与军队发生联系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两百万人参加了国民服役,本土防卫自卫队以及各种少年团将军队的影响远远扩展到了军营之外。二战的氛围通过武装带,点303口径步枪,飞行表演,V式轰炸机和闪电战斗机流传了几十年,战后英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受战争影响的程度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要深刻。
(11) 斯坦利鲍德温:1867年8月3日生于英格兰乌斯特郡,英国首相,曾获得嘉德勋章。先后就读于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在大学修读历史。在1906年大选中,鲍德温首次参与国会选举,出选基德明斯特(Kidderminster)选区。在1923年5月23日出任首相。1947年12月14日去世,享年80岁,遗体火化后安葬于乌斯特大教堂(Worcester Cathedral)。http://baike.baidu.com/view/563514.htm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好文送花 4 ula 字226 2011-03-19 09:10:56
🙂前言终了 60 万年看客 字6505 2011-03-19 02:18:17
🙂文笔太棒了。 请务必继续 liupang 字11 2011-03-21 23:24:29
🙂还续前言
🙂很好的简史 1 yangluo 字60 2011-03-20 09:08:34
🙂仅看这些内容,只让我了解了当代英国人的现状 庄汀 字268 2011-03-30 01:51:16
🙂我绝对不认为Andrew Marr就是个不偏不倚的叙述者 万年看客 字244 2011-03-30 01:58:28
🙂正在拜读 庄汀 字104 2011-03-30 04: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