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革时期灌溉主要发展不在这里

代表性应该说有3大工程。共同的特点是,工程极为宏大,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极多,更重要的是灌溉的都是缺水或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大小工程。

第3名,扩建都江堰灌区。都江堰灌区在建国后历经整治,扩建,在成都平原的灌溉面积已达历史最高峰,达到600万亩。但更大的成就是60年代开始将灌区向四川盆地中部扩张,这一部分与传统的都江堰灌区有本质不同,只是地理上连在一起而已。

地图上可以看到,成都市以东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小山脉,叫龙泉山。文革中都江堰灌区越过这条山脉扩张至盆地中部丘陵地带。主要大型工程包括总库容10亿多立方米的几座大型水库,数百公里引水干渠,包括一条6公里长的引水隧道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中小型工程。最终增加灌溉面积500多万亩,全部是过去非常缺水的地区(因为没有地表径流和湖泊等存水的条件,灌区扩张就是人工创造这些条件)。

第2名,淠史杭灌区。58年开工,72年建成。

灌区位于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区,范围基本在安徽中部,从鄂豫皖交界的金寨一直到合肥。包括向北流入淮河的淠河,史河水系和大别山以南流入巢湖的杭阜河水系。总干渠蜿蜒在大别山中,连接了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的5大水库和3个水系,向两侧共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供水,灌溉面积目前为1000万亩,是中国第二大灌区,也是新中国白手起家建立的最大的灌区。

灌区面积占安徽省1/10,其中山地丘陵占灌区面积84%,但粮食产量占安徽省1/4。该灌区难度大,标准高,质量高,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1名,华北井灌区。70年代初以每年30余万眼机井的速度打了200多万眼机井,灌溉面积1亿多亩。此外还包括配套的排涝设施。不过这虽然是集中连片的机井灌区,但并没有单独成立一个灌区。这一建设彻底终结了中国1000多年南粮北运,“1人1亩地的地方养1人3亩地的地方”的历史。

这三大工程历经40余年仍然发挥着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前2项,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短缺,在提供坚强的农业生产力之余,还不断显示出非常稀缺的生态调节,生活工业供水,甚至旅游方面的巨大价值。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这些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际上,70年代的中国水利在经过50年代一系列错误之后,吸取经验教训,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正处于建设水平的一个阶段性的巅峰状态。如果在80年代继续投入,辅以资金和机械化方面的提高,必然还能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惜这一进程到了80年代嘎然而止。90年代重新起步,主要在开发水电和大江大河治理。如今要重新开始农田水利建设了。想象一下,现在再建个淠史杭灌区,几千亿可能都下不来。

8,90年代如果继续引水排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势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建好,并不过分。南水北调一条线设计年调水量130亿立方米,平均下来为每秒400多立方米出头。淠史杭灌区总设计输水能力为580立方米/秒,当然这是5大水库全开,实际很少用。不管怎么说,南水北调这个量,并不过分。而且这两个工程的起点,中线丹江口,东线江都水利枢纽,都在文革中建好了。这两个水利枢纽也各控制了几百万亩农田的灌溉,排涝,防洪等。一举结束了江汉平原北部和苏北南部水旱灾害的历史。此外东线的淮河入江水道,洪泽湖水库和黄河以南运河也都在文革前或文革中整治完毕了。

南水北调主要就是挖两条河道,加上东线的扬水,以及一些闸门之类。主要顾虑无非成本高,移民,改建铁路公路等。结果越顾虑,往后这些成本越高。如果早建,华北的水源问题断不会到现在这个地步。两条南水北调的水量,基本恰好补充华北机井抽出来的水。机井抽出来的水也有很大一部分会渗回去。

通宝推:李根,桥上,hattie,阴霾信仰,铁骑边塞,广宽,大汉铁骑,我偏要折腾,一介书生,敲门,迷途笨狼,wage,西电鲁丁,邻居大哥,天棒门诊,回旋镖,西安笨老虎,桥上,牛栏山二锅头,发了胖的罗密欧,乾道学派,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