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传统医学中的”阴气“、”阳气“到底是什么 -- 弦音醉舸

共:💬83 🌺2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七)

在“9.《经脉病解》分析中,说到《气论.水论》中的“阴阳”概念与《经脉病解》相同,故而插播一下,将《气论.水论》提前,以便与《经脉病解》合参。

10.《气论.水论》:黄帝坐明堂,雷公曰:臣受业,传之以教,皆从经论,从容形法,阴阳灸刺,汤液药滋,所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谨闻命矣。黄帝曰: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其有俯愚仆偏之问不在经者,敢问其状。黄帝曰:大矣。曰: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黄帝曰:在经。有复问曰: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黄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藏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得也则气知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精,水者至阴(a),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由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是以目之水不生也。故以人彦言曰:心悲名志悲。心与精共凑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也,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涕泣之者脑,脑者阳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深为涕。故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从之者,行其类也。夫涕之与泣也,譬如人之兄弟也,急则俱死,出则俱亡,其志以摇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是故涕泣俱出相从,志所属之类也。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何也?黄帝曰:夫泣不下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且夫志悲者,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目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a),阴并于下则手足寒,手足寒则胀,夫一水不胜两火(b),故目眥而盲。是以卫气之风,泣下而止。夫风之中目,阳气下守于精,是火气循目也,故见风则泣出,有以比之,天之疾风,乃能雨,此其类。

===>这章节最重要是将针和药并列而言了:“从容形法,阴阳灸刺,汤液药滋”,这在《内经》中是罕见的,虽然《内经》有些章节也运用到了一些中药,但是提到“汤液药滋”这个层面的,独此一家。《内经》中,黄帝与雷公的对答,都是晚出的理论,此处更是明显。a."水宗者精,水者至阴",“阳并于上则火独光”,已经明确提出了体内有“水”“火”这两种对立并辅成的物质了,且水为阴气之源,火为阳气之源。这在《内经》各个章节的阴阳概念中,绝对属于异类。b“夫一水不胜两火”,水火的概念与阴阳的概念完全等同了。这也是易学理论逐渐进入医学理论体系的明证,但是不得不再次指出,这些理论的羼入,是为了中药使用的理论化服务的,因为只有身体内存在物质化了的阴阳二气,所服用的药物的阴阳属性才能有立足的根基。但这与传统医学天人相应一气流转的医学理论是背离的。

中药运用最早的指导理论就是“水剂”、“火剂”理论,《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便是绝佳证明,虽然这个故事仅仅来自后世的韩非子。这个中药学的理论早就在历史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与后世混乱的中药指导理论没有明显的传承遗迹。或许有同学要说了,哦,再怎么说火神派运用附子扶助阳气可以在《内经.太素.气论.水论》就能找到原型了,这种望文生意的理解最仿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读,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 淳于意 )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这里的“火剂”更像是泻药,而非温阳,当然,若果你绕几个弯,也确实可以温阳来解释“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我没有足够的文献依据来反驳,但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无关痛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