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话91:美国战略转变(六) -- 井底望天
这个文章写得很像西河的文章啊,不知道井大看看能不能侧面证实一下: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20110516/00269844885.shtml
摘录中间几段,很。。。
在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使支撑庞大衍生金融品大厦的基础结构,即那些房贷、车贷、学生贷款、消费贷款等,有更多的人无力偿还。以房贷来说,由于房价在危机后下跌了40%,目前已经有80%的房屋价值低于贷款。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分析,如果房价回升10%,会有高达2千万套房屋被抛向市场,这样就会强烈压制住房价的回升。如果房价长期低于贷款,很多购房者就不会愿意背负这些负资产,到去年底,已经有超过500万个家庭拖欠房贷在2个月以上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止赎”行列,房贷没有人还,美国金融体系新一轮的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
2007年次债危机爆发后,我们看到的还只是房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我们又看到了美国商业房地产危机、美国国债危机、美国地方债务危机以及美元的危机。这些新的危机形态,同样也是一个个的火药桶,会把美国经济拖向更深的深渊。
以美国国债危机来说,以往的购买者六成以上是美国企业和居民,其他部分被国外的政府和私人买走。但是今年以来,美国新发国债的买主七成是美联储,其余就是中国、日本和英国这三个政府买家,而国内外的私人买家一个也没有进场。到7月份美联储QE2的6千亿美元就要用完,而2月份以来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正在离场,日本由于大地震自救正在从世界向国内调资金,也不可能继续买美国国债,所以美联储到7月份必搞QE3无疑,因为不如此美国国债就没有买家了。
美国经济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自新千年以来,更快速地向虚拟资本主义过渡,其主要特征就是用金融资产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市场一蹶不振,用金融商品交换实物产品的路子走不通了,所以被迫走到用还有信誉的美国国债来交换实物商品上面。但是国债越发越多,就越没有信誉,最终走到只能靠美联储发货币购买这条路上来,这就把美元的信誉也赌上了。一旦美元的信誉崩溃,美国物质产品的输入就会断流,美国经济就会走入一场比1929-1933年更大的危机,因为当时美国是物质产品生产过剩,今天超过45%的实物产品是需要进口的。
。。。。。
在当今如果谁能让这个世界乱起来,只有一个国家就是美国,因为美国具有世界最强的情报与军事机器;在当今世界如果谁想让这个世界乱起来,这个国家还是美国,因为欧盟、日本和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想让世界乱,而是希望谋求一个能够长期和平发展的环境。但是美国不同,前面已经说过,美国在金融泡沫破灭后,庞大的有毒资产没有找到出口,金融市场由此一蹶不振,目前只剩下美国国债与美元的信誉,但是今年初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与私人连美债和美元也开始不认,美债被抛售,美元指数也从去年初的92惨跌到目前的73。
我还要重复我以前一直所讲的一个观点,即美元的最大敌人是欧元,因此美国最大的敌人是欧盟。因为欧元资产池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与美元资产池等量齐观的投资场所,所以从美国离场的国际资本,首选是流向欧洲。去年在主权债务危机打击下,欧元在年初曾跌到1.2,目前又回到1.45,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如果没有欧元对美元升值20%的背景,美元指数就不会从92下跌到73。
去年美国把欧元从1.5的高位打下来,靠的是2009年末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突然同时降低了对欧洲主权债务的评级。但是这招现在显然不灵了,因为从年度赤字对GDP的比率看,目前美国是11%,日本是6%,欧元区只有4%,欧洲显然比美国健康得多,但是美国评级公司仍然坚持给欧元区国家降级,却始终维持AAA级的美国国债评级不降,但是现在大家就是不买美债,所以评级这个工具已经失灵了。
================================
美国很着急,美国很想“有难同当”,美国必须在爆发前搞死欧元。目前看来“审判日”似乎提前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闲话91:美国战略转变(六) 392 井底望天 字4052 2011-05-13 23:37:56
🙂看很多回帖的观点我说点不同意见 10 清风席卷 字2200 2011-06-04 23:33:50
🙂现在还只是春秋时代 liao 字231 2011-06-05 21:44:15
🙂上次修改得到的2.1万亿美债,只用了1年3个月就败完了
🙂赞 4 一环路北四段 字603 2011-05-20 00:55:14
🙂其实很节俭了 2 墨虎 字1948 2011-05-19 15:09:35
🙂又出新闻了:外媒猜测中国前央行副行长或任IMF新总裁 6 凡影随风 字780 2011-05-17 20:59:54
🙂中国人不应当去趟这个浑水 yg1993 字48 2011-05-19 06: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