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天才工厂 -- 淮夷

共:💬24 🌺20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天才工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两天看到网上新闻,说起国内大学生热衷捐精,捐助一次可获取3千元补贴。遂有好事之徒评论:“我为祖国献子孙”,以及“比给垃圾桶好”,云云。

巧的是最近刚读过一本有趣的关于捐精的科普书,所以凑热闹写几句感想。此书的名字是《The Genius Factory》(天才工厂),出版于2005年,作者是美国的职业记者David Plotz。

所谓“天才工厂”指的是设立在加州的一个精子库,叫作“诺贝尔精子银行”。顾名思义,这个银行储藏的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天才精子,女性顾客可以随意挑选她们心仪的科学家,通过人工受孕生出一个个的“天才宝宝”。

这听起来有些像科幻小说,但确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一幕。诺贝尔精子银行从1980年开张到1999年倒闭,19年的运营历史,期间一共孕育了240个儿童。

继承了诺奖得主的基因,这些儿童到底是不是个个聪明绝顶?长大之后他们的人生遭际如何?

大约每个读者看到这些问题,都很好奇想要知道答案。作者也颇有毅力,花费了5年时间做跟踪调查,写成这部颇有可信度的书籍。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介绍了天才工厂的创始人,美国企业家老罗(Robert Graham)。老罗是一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他出生于美国小镇,早年干过球童这种杂活,后来在密歇根大学研究了8年音乐,毕业后去纽约唱歌,发现没有观众。于是返回头读了一个光学学位,踏入眼镜行业。

尽管像项羽一般,学书学剑总不成,老罗鼓捣镜片倒是大获成功。他发明了塑胶镜片取代易碎的玻璃眼镜,由此创办自己的镜片工厂,成为千万富翁。

富裕之后老罗开始走火入魔。他思考着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人类的命运。

1971年,65岁高龄的老罗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The Future of Man》。在书中,他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最优秀的人种是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帮助早期人类进化出足够好的基因。

在老罗看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现代人类已经失效了。生存环境的大幅改善让人类出现基因退化,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并没有天才辈出而是涌现大量的低能人群。老罗说,解决人种退化问题,自然选择已经不管用了,管用的,是智力选择。

智力选择是一个让人迷惑的词,换个说法就是---优生学。

老罗喜欢上优生学,一点都不奇怪。在他成长的二三十年代,优生学的理念在美国可算大行其道。

书中写到1927年,优生主义者推动最高法院通过了著名的Buck v. Bell法案,这个法案本身是颇有争议的。案子的主角是一个18岁女孩叫凯丽。凯丽有个7个月的女儿,凯丽本人是智障,她母亲也是智障。

美国大法官在裁决书上写道:三代智障已经够了。

关键在于,如何证明凯丽那个7月大的女婴也是智障?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做了证词,说:这个小婴儿看起来不太对劲。这份毫无科学依据的陈述被最高法院采纳,于是凯丽被送上绝育台。事实证明,那个婴儿不是智障,后来上了学,成绩优异。

凯丽的遭遇不是孤立的。受到最高法院的裁决影响,美国大部分的州都实施了强制绝育的立法,大约六万个所谓的“不适(unfit)”美国人士被送上手术台。

优生学这种人工选择的做法很容易引发伦理上的争议。在德国,优生学得到大规模应用,几十万德国人被绝育,二战开始后,绝育太麻烦,干脆直接“赐死”。

作为纳粹德国的理论指导,优生学在二战结束之后广受质疑。这种质疑既有伦理上的,也有科学上的。

从科学的角度,“天才的后代也是天才”这一说法并没有足够的基础。不过,这一切质疑并不防碍老罗继续他的人种改良的狂想。

狂想的结果,是他决定开设一家诺贝尔精子银行,把天才科学家们的种子播撒到人间,制造出更多的天才儿童。

1980年,74岁高龄的老罗卖掉了镜片企业,在自家的豪宅草地上挖了个半地下的储藏室,买了几个显微镜和液氮罐子(-196℃低温,用于储存冷冻精液),雇了几个员工,天才工厂正式开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罗和他的精子工厂)

精子从何而来呢?

老罗是一个特别崇拜科学家的人。在他看来,高IQ=优良人种,至于情商和艺术细胞这些软的因素在老罗看来毫无价值。所以他最理想的精子来源,是自然科学领域,也就是所谓“硬科学”的诺奖得主。至于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老罗压根就瞧不上。

于是老罗兴冲冲的给美国各大学的诺贝尔科学获奖者写信,请求他们捐精。

遗憾的是反应寥寥。一来,制造天才儿童的想法在美国各大媒体看来是一个怪物,科学名流们不愿卷入这场有争议的实验。二来,诺奖得主大多已是七老八十的老翁,不是每个人都有杨振宁同志那种活力的。

为了体验当年老罗四处求精的经历,本书作者亲历过一次精子捐赠过程。在填写一大堆表格和通过初审之后,作者被领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Playboy》和《 High Society》这种成人杂志,让作者很尴尬。相形之下,当年的老罗拒绝向捐精者提供任何情色刊物,他认为“我的捐精者有足够好的想象力。”

费劲周折,老罗最终搞到了三个诺奖得主的精液。

这其中最有名的捐精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晶体管之父,威廉(William Shockley)。为了接收威老师的精子,老罗和他的助手飞往旧金山,在一家廉价的汽车旅馆里面,威老师完成了自慰。

从汽车旅馆出来,老罗和助手捧着一罐盛着液氮和精液的塑料桶,犯了难:这东西咋过机场安检啊?

安检X光扫描会杀死精子,老罗设法逃过安检,上了飞机。不过,还没起飞,那罐液氮飘出袅袅的轻雾,还是把乘务员吓着了。最终,老罗被当成可疑乘客赶下飞机。

我读书至此对老罗还是心存敬意的。他的想法虽然荒谬,但是他肯坚持,算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坚持理想不等于取得实效,实际上因为诺奖得主的稀缺,老罗不得不把捐精者的标准降低,运动员、大学教授、医生、商人,只要你看起来够猛,都可以加入老罗的天才工厂计划。

再来看看天才工厂制造出的儿童吧。在本书的后半截,作者叙述了他走访过的一些家庭,这些家庭都从诺贝尔精子银行获得了所谓天才的精子,并且成功受孕。

这些孩子们情况各异。以作者披露的15个样本为例,6个孩子拿到了4.0的GPA成绩,有几个孩子在某些学科表现突出,还有一个孩子甚至有智力缺陷。

以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如此稀少的样本不足以支持结论。换言之,无法证明天才工厂的儿童能够“统计上显著地“优于普通人家的儿童。

更重要的是,天才儿童往往并不快乐。作者写道,当他们长大成人,获悉自己的血缘父亲另有其人,那种迷茫之感是难以言表的。

以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天才儿童为例。这个小孩叫多伦(Doron Blake),是诺贝尔精子银行的明星宝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伦)

在1983年的一个杂志首页,多伦的头像边上写着:俺娘叫Afton Blake,俺爹是28号。(精子提供者都有一个匿名的编码,确保小孩长大不要发生万里寻父之事)

老罗特别喜欢多伦,这小孩是他天才育种理念的最佳范例。2岁的时候,多伦就能使用计算机。上幼儿园的时候,多伦开始阅读代数学。6岁,多伦IQ测出了惊人的180。

小小的多伦成为各大媒体和电视采访的红人。听起来就是王安石笔下方仲永的美国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学。

多伦长大后如何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7岁的多伦)

作者记载道,成年后的多伦变成一个很内向的青年,食素,害羞,在一家普通大学读书,没有结识任何朋友,说话结巴,学业平平。

王安石的结论依然管用:泯然众人矣。

老罗19年的天才工厂实验,得到的教训其实很浅显:一个人的智力并不取决于父亲的遗传,母亲的基因同等重要。而智力之外的种种因素,包括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社会潮流,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复杂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是故,天才的出现是不可以预期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 记住这句话就够了。

通宝推:希宝,快刀浪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