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阿拉伯的“鞭策者”——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 -- silencsrv

共:💬78 🌺4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阿拉伯的“鞭挞者”——生逢乱世,身不由己

结束语:生逢乱世,身不由己

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其实之后它又卷入了几场战争和冲突中: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2011年初,北非爆发的大规模动乱波及到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和倒戈的军队不但控制了利比亚东部地区,而且还缴获了一批Mig-23战斗机组成了“自由利比亚空军”与政府军作战。战斗中一架“自由利比亚空军”的Mig-23战斗机起飞后不久被己方地面火力击落。

作为一种武器,人们对Mig-23战斗机的评价很两极化:飞行速度快、加速性好、能够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电子设备先进、能够执行包括空战在内的多种任务;机动性差、操作复杂、性能不稳定、维护不方便,这些评价都或多或少触及到Mig-23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高飞机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性能上去,而对于那些被认为是次要方面的性能则尽量忽略。实际上这也是苏制武器相比美制武器“贪大求全”式的设计思路的一个显著差异。而同样的武器,换到不同人手里表现却也有明显不同:与叙利亚“鞭挞者”的积极主动、敢于拼杀相比,伊拉克“鞭挞者”在最初屡屡碰壁后总算摸到点门道,有了一些斩获;而利比亚“鞭挞者”则完全失败,根本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所以最后一败涂地。这一切也印证了那条朴素的真理: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立足现有装备,吃透其性能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战术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回望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我觉得用“生逢乱世、身不由己”作为评价再合适不过了。很多人总是把它在战场上差强人意的表现归结于本身设计缺陷,但我觉得应该从更高层次看这个问题,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又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又都将这里视为民族、宗教发祥地。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土地上,民族、种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矛盾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致命的是外部大国势力出于自己的目的染指期间,使得这个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动荡之源。上世纪70年代正是冷战高峰时期,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有了缓和迹象但双方依旧重兵对峙,而海湾地区一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每场冲突里“鞭挞者”都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奋力拼杀,最终和其他武器一样难逃沦为沙漠中一堆废铁的宿命……

乱世中的中东国家,或者为了称霸一方费尽心机,不惜大批进口武器;或者为了自保想尽办法,如埃及不惜与苏联决裂,将进口的“鞭挞者”拱手送给昔日对手,任由对方把玩。但无论如何挣扎,最终的结果却都不好:曾经称霸海湾的萨达姆最后沦为阶下囚,上了绞刑架;埃及总统萨达特成为极端分子的眼中钉,死在对方枪口下;只剩下“北非狂人”卡扎菲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挣扎。这些国家在纷繁芜杂的国际局势变迁中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或者沦为大国的一粒棋子被人出卖,或者奋而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身败名裂……鲜有能善始善终的。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下,小国如何与强权势力周旋,最大程度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害,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

总之,“鞭挞者”在中东的战史与其说是它自己奋力拼杀的历史,不如说是阿拉伯民族在苦难中寻求掌握自己命运,求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苦历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