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097 🌵3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试着回答几条,尽管八成会被无视

第一,文革时期贫穷的解释

“196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从集体分的收入是52.3元,1976年为62.8元。十一年间增加10.5元,每年增加不到一元。到1978年,至少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得温饱。

1965年,全民企业职工月工资年合计为652元,1976年下降到605元。“

同样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1976年,中国农民的年收入是62.8元,而职工605元。-------假设此时中国有八亿农民,两亿工人,俺想知道的是,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为什么80%人口的年平均收入是另外20%的人口的十分之一呢?

以前看过的一个说法是,前三十年属于备战经济。

链接出处

我的理解是资源向军工系统倾斜的很厉害。考虑到冷战的背景以及我国的安全,这样的倾斜有其必要性。同时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此后才有了80年代百万大裁军、军工投入大幅削减以至于成飞在造洗衣机,而农村的粮食收购价提高的情形。也就是说,国家资源倾斜造成了79年之前和之后80年代生活水平的差异,而不是文革破坏生产导致贫困。79年之前不支援世界革命、不加强军备就没有和美国人谈建交的资格,觉得79年之后过得好就觉得79年之前不好,就想只要后面不要前面是觉得只要吃了第二个包子就能饱的思维。

当然,也有人认为建国后和美国人对着干是个错误,TG最好不要造反,常凯申才是中国的正途。我觉得这是文革话题热起来的根源。

第二,林彪为何背叛,

河里以前有人讲过林彪是反对同美国建交的。电影《周恩来》里面有些苗头,可惜我没有史料。不过考虑到林彪作为军队老大,肯定反对削减军队系统的投入。你觉得如果

而这个矛盾的高潮就发生在林总为主角的庐山会议,他们本来信心满满,在庐山上借“国家主席”和“天才论”,一方面要求强设“国家主席”,另一方面猛攻中央文革里最有力量的张春桥,---在一时之间,整个中央全会几乎被他们蒙蔽,但东哥又一次力挽乾坤。在冒着和军队势力决裂的风险下,挫败林总方的企图。

如果在庐山上林总得势,后来的生活水平提高还能做到吗?

第三,胡服的打倒和林总的得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是伴随着“当权派”的斗争的。---所以,在中央层面,在文革前期,林总一派和中央文革的关系是密切的,因为他们都是新贵,还需要时间除去共同的敌人。而在中层和基层,这个“夺权”的过程会更加复杂,“保派”和“造反派”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拉锯。而当这种拉锯形成了群众之间的尖锐对立,加之升格到武斗这种形式后,全国各地必然地陷入一片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是以军队不得不作为一个武装的,守纪律的,带强制性的力量来结束全国各地的混乱。即所谓的三支两军。

你说明了林总得势的原因,是官僚阶级的被打倒。我同意。官僚阶级被打倒是中国自秦始皇两千多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是我眼里文革的伟大之处。可是你觉得这是否应该呢?这就是你和我分歧的根源了。

第四,下乡

4. 在通过军管建立全国初步的秩序后,文革初期的发动力量,青年学生们被遣送到边疆和农村。-----当然,这个举措,虽然在宣传意义上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冷静的分析,可以清楚滴看到,这个举措证明了那些天真的学生们仅仅是一枚棋子。

作为人口大国,就业始终是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学生们如果体制内没出路,可以在企业里面找到工作,甚至更好。这是这三十年来大家拥护改革的利益因素。如果这三十年继续文革的话,那么当然大家都过不好。可是问题是,前三十年可能改革开放吗?我认为不能。理由回到了第一点,没有和美国建交,我们不能改革开放;可是不搞备战备荒,我们没实力和美国建交;可是备战备过头,向苏联那样,我们也会走入死路。能从这样迷宫里面走出来的只有东哥。

回到学生下乡的问题。如果城市就业不能满足大中学出来的毕业生们,他们还能去哪里呢?如果官僚集团把持就业机会并分配给自己的子女,那么其他人怎么办?为了平等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学生们踊跃参与文革的原因。最后的下乡是解决城市就业难题的唯一办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